庄子又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语录体散文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庄子又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语录体散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60句经典哲言——句句皆经典,处处大智慧。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之汇总。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为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本专辑收录了《庄子》中60个精华句子,朋友们可以从中一窥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
哲言录摘自网络,但网上流传的版本多有讹误。笔者近日对照数个版本的译注书籍对本专辑内容进行校对和增删,力求使庄子哲言录尽可能做到透彻明晰。但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不同译者对同一句话理解不同,甚至差异巨大,所以译文和启示仅供参考。
[微风]手工整理制作,欢迎转发收藏。[太阳]
#每日学点国学##每日诗词打卡##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有着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声),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城历史名人:
1、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无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后弃仕隐居于濮水,常垂钓濮水之上,楚威王慕其才,遣使厚孔延聘,许拜为相,庄子嘲而不纳。妻死,鼓盆而歌。著《庄子》52篇,现存有33篇,内篇7,外篇11,杂篇15。多寓言,内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磅礴,有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内篇代表庄子思想、外篇、杂篇为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其哲学思想无论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与老子并齐,称作“老庄之学”。老、庄均生于涡河流域,涡水成为道家学术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东方古老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赐庄子号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南华之章,芳华照人。
2、陈亢,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生于公元前511年,小于孔子40岁,蒙人。孔子弟子,在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论语》中载有关于子禽与伯鱼、子禽与子贡的对话。陈亢为宰时,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明代学者顾龙裳游蒙城清燕堂时,写有《公堂清燕》诗:“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以颂扬陈亢。
3、山桑侯王常,字颜卿,约生于公元前15年的西汉末期,原籍颖川人。因不堪新莽苛政,同王匡、王凤组织荆州饥民起义,据绿林山聚众,号称绿林军。于湖北下江屡挫莽军。后与赤眉军合师,达十余万众,横扫中原。昆阳一战,推翻王莽新朝,拥刘秀称帝,拜左曹,封山桑侯,食邑于山桑。后迁中原将军,建武六年(公元30)春征还洛阳,九年击内黄,屯敬安,拒卢芳。病故于屯所。葬于蒙城。民国蒙城县长刘治堂立有碑:“汉山桑侯王常之墓”,碑犹在。
4、高琼与刘金定高琼(934——1006),字保臣。刘金定(933——1010),都是蒙城小涧人。南唐时,刘金定树旗立寨于家乡双锁山上,屡败流寇,无敢侵扰者。显德四年(957)高琼自寿州奉命去汴梁求救,途经家乡遇到刘金定于双锁山,二人志同道合,遂结为夫妻,一同发兵南唐,解脱了赵匡胤寿州之围。宋太宗即位,升高琼御龙直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随太宗北征,屡败北汉、北辽、战功显赫。同年迁天武都指挥使,领西州刺史。五年,迁神卫右厢都指挥使。雍熙元年(986),任宋五路北伐军总指挥,攻平州,克秦皇岛、锦州。端拱元年(988)镇守北部边城,威震雁门、宁武、偏头三关。抗辽再次告捷,加授检校太慰,忠武军节度使。后调京师任殿前都指挥使。景德元年(1004)冬,肖太后率精兵二十万犯澶州,高随宋真宗出征,澶州大捷,肖被逼议和。不久,高琼病故,赠侍中、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卫国武烈王。刘金定每次随夫北征,荣立战功。死后与高琼合葬小涧双
有关“庄子”: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世称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 漆固吏”.(司马迁(史记>)任吏不久,即隐居。庄周家贫.曾在濮水(今芡河)垂钓。楚威王 听说他贤能,厚礼延请他为相国,他嘲而不纳。妻死,庄周击盆为歌.以示旷达。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庄子》。《庄子》内容丰富。庄周根据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推论。万物出于道,源于气......气演化为万 物”。否定。天命论。和。五行说”。他认为一切事,无时无刻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他还认 为事物都是可分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周从天道自然无为的立场出发,主张人生应当“无功”、“无名”、“无己”、“无待。,弃绝政治,弃绝人世,到“无何有之乡”去“逍遥”去寻求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庄周由“道。说,推及人类社会,主张。任自然,去人为。,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由于他将“任自然。绝对化,失去主动改造社会的进取精神,因而坠入。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的有些著作.成为消极遁世的玄学.
庄周的经济学说,以无欲为根据,旁及生产价值分配等问题,他衡量经济的标准,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主张根本取消欲念.供与求减至最低程度,所谓。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庄周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犹如汪洋大海,辽阔浩瀚,奔腾无涯.他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日月星辰、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人情事故之中。寓言的表现形式.幽默讽刺的笔调、浪漫主义的手法,构成庄周文学的特色,名著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玄武又名玄冥,肾水之神,深远幽寂,名无而非无。
始於玄冥,反於大通(《庄子·秋水》)。
玄武之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玄武之情: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注 :玄武喻生死,龟者长寿;蛇同时具有生殖力和毁灭力,可生可杀,是生死双重属性的神。生死之轮为太极。
咏民权文化古迹
庄周梦蝶侯江淹,
康熙三临白云禅。
文人文化文明地,
双赞双塔双状元!
本诗词语释意兼意译:
庄周梦蝶的传说广为流传,抒发了人们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理想。
庄周又称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江淹的赋《别赋》和《恨赋》非常有名。他是南朝文学家和政治家,历仕宋齐梁三朝,502年被封醴陵侯。成语“江郎才尽”就出自江淹的故事。
白云寺又叫白云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是清顺治帝出家的地方,清康熙帝曾三次驾临此寺并留有亲笔题字。
民权历史上有著名的文化名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的文明。
更有值得再次歌颂赞扬的双塔(民权地名)双状元弟兄。
北宋时,宋祁和宋庠弟兄都考中了状元,皇帝命在其家乡修了两座塔以示表彰,俗称双塔。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
——孔子与《易传》
金栋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等记载,孔子曾整理儒家经典《六经》,即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述《易传》,乃“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儒家典籍《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而言,圣人孔子早年“罕言天道”,五十一岁还未悟到天“道”、得到天“道”,故去南方沛县向老子问“道”、求“道”,见于道家典籍《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篇。如
《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
孔子听了老子的教诲,受益匪浅,孔子对弟子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雞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庄子·田子方》)孔子说——我对于大道、天道的了解,岂不像甕中的小飞虫吗!要不是老子先生启发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并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庄子·天运》),老子好想一条龙!孔子晚年喜《易》、好《易》、研《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本《易传·要》),并终有所悟,即以“德义”释《易》,以阴阳释“道”等,创立了德义优先的新易学。将原本占筮典籍《易经》,转为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得“道”后开始传授弟子,其思想得到弟子及弟子之弟子与汉代后儒之传承,撰次整理为《易传》行于世。《易经》所以影响后世,确切地说,不是由于占术,乃基于《易传》所提出的哲理!那么,《易传》是本什么书?
《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今本《易传》共七种十篇,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如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战国)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而马王堆帛书《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经文与六篇传文,即《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之出土,打破了“易”学史上许多传统说法,并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对今本《易传》的成书时间,打破了传统说法。如
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
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而
对于孔子与今本《易传》的关系,刘震又说:“孔子确实不是《易传》的直接作者,而是思想源头。……几乎可以肯定,孔子并非今本《易传》的著者,而将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有意夸张,甚至篡改,恐怕皆是汉代儒生的故意为之,其目的是籍由孔子在当时朝堂之地位,实现自身的功名利禄,而这种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易传》自身的种种矛盾。”(《周易导读——帛书易传》)
道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太清宫(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厉乡曲仁里身份道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思想家。曾做周守藏室史,孔子曾向他求教。后来骑青牛西去,来到三门峡西函谷关时,曾小住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后人整理成《道德经》又名《老子》留存下来。传世名言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鲁迅点评:不读《老子》一书,就不懂得中国文化。
道圣·庄子档,名周,字子休,生卒年约公元前三六九年~公元前二八六年,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一说民权)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庄子》一书,是道教的经典,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点评:《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文章汪洋恣肆,瑰玮?诡,在哲学文学上有很高价值,对后来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学史都有影响。
【蝴蝶名称由来】
蝴蝶古作“胡蝶”,如《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蝶,形声字。偏旁“枼”也表义,《正字通》:“枼即葉(叶)字。”因为这类昆虫翅膀像叶片,故称“蝶”。《本草纲目》:“蝶美于须…故又名胡蝶”。其触角美如胡须,古时“胡”同“鬍”,如苏轼诗“尔来八十胸垂胡”句,故名胡蝶。
#历史# 感谢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原创】孔子问礼 问道于老子
——《老子》与《易传》
金栋按:据先秦汉代典籍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曾问礼、问道于道家圣人老子,见于道家学派《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篇(问道、求道)、儒家学派《礼记·曾子问》(问礼)《孔子家语·五帝》《韩诗外传》、杂家(综合各家)学派《吕氏春秋·当染》及史学典籍《史记》之《孔子世家》《老子列传》等。
据史料及相关文献记载,老子,姓老名聃,小名老虎(虎,江淮南楚方言谓之狸儿。狸儿,音近李耳,此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说“姓李氏,名耳”之来源。殊不知,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有老姓、无李姓,故《史记》之说有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之史官)。据相关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无定说。道家学派创始人,亲撰《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深远。
道家出于史官,老子之思想源于“古之道术”(《庄子·天下》),即“人君南面之术”(《汉志·诸子略·道家》)、荆楚文化与博学多闻(任继愈《任继愈谈老学源流》)等。所谓“古之道术,一方面指古人勾通天人之术,存于《易》;另一方面,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办法”(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现存中原传世典籍如《易经》《诗经》《尚书》《国语》《左传》等可见老子之思想原型,特别是《易经》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相关典籍如《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等记载,孔子曾整理儒家经典《六经》,即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传》;“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以《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儒家典籍而言,孔子“罕言天道”。孔子晚年(50岁以后)喜《易》、好《易》、研《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本《易传·要》),钻研天道,乃受老子之影响、之启发,且述《易传》(孔门弟子及后儒撰次整理),从而大倡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传承关系,即《易经》→《道德经》→诸子百家:如道家(老庄、稷下、黄老)与阴阳家之天道观、儒家之伦理观等→N种《易传》→帛本《易传》(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通行本《易传》(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那么,《易传》是一部什么书?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著作。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马王堆帛书《周易》之出土,打破了“易”学史上许多传统说法,并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如对今本《易传》的成书时间,打破了传统说法。如
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
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
要之,以老子与孔子之关系而言,道家是儒家之师,儒家乃道家之徒!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好像是一条龙!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本文庄子又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语录体散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