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猝死学校会赔钱吗(挣脱枷锁的囚徒:研究生猝死自习室案:导师否认压迫)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研究生猝死学校会赔钱吗,挣脱枷锁的囚徒:研究生猝死自习室案:导师否认压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4岁研究生凌晨在自习室猝死#
34岁研究生的心源性猝死居然成了其导师的罪状,在“正义”的网友心目中,这位导师必须受到“严惩,至少得判刑!!! ”。
我此前就多次说过,全社会如果对猝死不能有一个正确认识,任何人随时都会因为他人的猝死而“祸从天上来”地惹上麻烦。
人是不可能被累死的!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称为心跳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在几分钟内就会死亡,称“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占到全部猝死的85%以上。
与多数人的认识相反,心源性猝死并不少见。
一般人群发生率可达千分之一,即每年每1000人中就有一个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有心脏病史的老年人——而不是像媒体炒作的那样,主要发生在年轻人。
根据分析,患有心脏病的人,终生有一半的机会以心源性猝死的形式离世。
“谁家的老人,没得病一下倒地就离世了,一辈子行善积德,老来终于得了个善终”。
人们口中老人们的这种“善终”,绝大多数就是心源性猝死。
也就是说,在人们看来,人到了一定年龄,如果“不幸”发生心源性猝死,这其实是一种最大的幸运。
然而,当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就不再被称为“善终”,也不把死亡归咎于其自身的疾病,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原因”。
这些被“掘地三尺”找出来的原因,往往是与猝死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的事件。
比如,加班;比如,跟人吵架;比如,熬夜;比如,生气;比如,大笑;……。
凡此种种,于是乎,坊间给“医学”平添了诸多的死亡名头:加班死,吵架死,熬夜死,气死,笑死,等等。
在1990年代的日本,更是将之概括为“过劳死”,并被整个东亚地区社会,甚至很多医生所接受。
其实,在国际医学界,从来没有,将来也应该不会有所谓的“过劳死”。
尽管也认为,猝死与上述可以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也包括刺激副交感神经活性的事件可能与——也可能没有关系——猝死存在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诱发或者激发因素。
让人们产生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原本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身上。
但是,早在几十年前,医学界就通过对这类没有心脏病史却发生心跳骤停的人进行了尸体解剖检查,结果,除了极少数个体,这些人其实都存在着某种类型的“隐匿性心脏病”。
再后来的研究发现,在那些尸检也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心跳骤停,心脏往往存在着电生理方面的异常(疾病)。
总之,发生在年轻人的心跳骤停,有一半先前没有心脏病史,包括没有被诊断出过心脏病,或者压根没有过任何心脏原因的不适。
也就是说,发生心跳骤停的人,其实几乎没有人是没有心脏病的真正的健康人。
心跳骤停发生的几乎唯一原因,就是自身存在的心脏病。
被人们认为是导致心跳骤停原因的诸如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充其量不过潜在的诱因或促发因素——而更多时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些因素真的是心跳骤停发生的诱因,人一辈子不可能生活在在一个完全隔绝社会的“胶囊”中。如果一个人存在心跳骤停的心脏病,那么,一生中充满了这些“诱因”,心跳骤停没有发生在这一次的吵架中,就有可能发生在下一次的“喘气”中。
如果必须找出心跳骤停的所谓“原因”,总是可以找到的。
比如,新闻中,导师布置给这位研究生的那些“额外”的事情,哪一件都可以作为这位34岁研究生猝死的“原因”,同时成为这位导师“谋杀”这位研究生的罪状。
记住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两个50%,对于正确理解这种不幸事件非常有帮助:
有心脏病的人,终生有50%的机会以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形式离世;
发生在年轻人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50%没有心脏病史,心脏病的第一次发作形式就是心跳骤停。
本文研究生猝死学校会赔钱吗,挣脱枷锁的囚徒:研究生猝死自习室案:导师否认压迫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