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释义及出处介绍】“东张西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注意力不集中、四处张望的样子。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释义 |
东张西望 | 指人向左右两边看,形容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或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的状态。 |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在做事时不够专注,或者对周围环境过于关注,甚至带有漫不经心的意味。
二、成语出处
出处 | 内容(原文节选) | 说明 |
《红楼梦》 | “宝玉忙道:‘我原是来寻他的,怎么反要你去?’说着,东张西望,满眼都是些女客。” | 《红楼梦》中用“东张西望”描写贾宝玉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的情景,表现出他心神不定、目光游离的状态。 |
《儒林外史》 | “那官人东张西望,见没人,便把银子递与他。” | 《儒林外史》中也使用了“东张西望”,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谨慎和不安。 |
虽然“东张西望”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古籍的固定篇章,但其广泛出现在明清小说中,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
三、成语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句子 |
作谓语 | 他在会议上东张西望,显得心不在焉。 |
作状语 | 他东张西望地走进了教室,好像在寻找什么。 |
作定语 | 那个东张西望的小孩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左顾右盼、东瞅西看、四下张望 |
反义词 |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
五、总结
“东张西望”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注意力不集中或四处张望的状态。它最早出现在明清小说中,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并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通过了解其含义、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表达方式,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