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汉语大词典】“作法自毙”是一个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指自己施行的法令或方法反而害了自己。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导致自身陷入困境,甚至自食其果。
以下是对“作法自毙”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与相关资料整理: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作法自毙 |
拼音 | zuò fǎ zì bì |
出处 | 《左传·哀公十四年》:“夫子之言,不亦过乎?昔者周公作法于鲁,而鲁之君臣皆亡;今子作法于卫,而卫之君臣皆亡。” |
释义 | 自己制定的法律或策略,最终却使自己受害。比喻因自己的行为而导致失败或惩罚。 |
近义词 | 自取灭亡、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
反义词 | 事半功倍、因势利导、防患未然 |
二、成语用法
- 结构:动宾结构
- 语法功能:常作谓语、宾语
- 使用场景:多用于批评那些因自身错误决策而招致失败的人或行为。
- 例句:
- 他想通过作弊来提高成绩,结果被老师发现,真是作法自毙。
- 这个政策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想到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简直是作法自毙。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作法自毙”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据《左传》记载,周公在鲁国制定制度,但后来鲁国的统治者却因此失去权力。这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制度与权力”的关系。后世以此成语警示人们,制定规则时应谨慎,避免因过度干预或不当措施而反受其害。
在现代汉语中,“作法自毙”不仅保留了其历史含义,也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强调“自作自受”的因果逻辑。
四、总结
“作法自毙”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政治与行为后果的思考,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审慎行事,避免因一时之利而酿成大祸。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左传》 |
含义 | 自己的行为导致自身受害 |
用法 | 谓语、宾语 |
适用场景 | 批评自我导致失败的行为 |
现代应用 | 强调因果报应与行为后果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法自毙”不仅是语言上的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行为与决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