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溺词语解释】“惑溺”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意思是指因迷惑而沉溺、沉迷。该词常用于描述人在情感、欲望或某种事物面前失去理智,陷入无法自拔的状态。
在古代文献中,“惑溺”多用于形容人因情感(如爱情、友情)或欲望(如名利、享乐)而丧失判断力,行为失控。这个词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强调一种由外在诱惑引发的内心迷失。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拼音 | 本义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惑溺 | huò nì | 因迷惑而沉溺 | 因情感或欲望而失去理智 | 古文、文学作品中常用 |
指因外界影响而陷入迷乱状态 | 常用于批评人的行为失控 | 描述人物心理变化 |
二、词语出处与用法示例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怒曰:‘此沛公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虽未直接出现“惑溺”,但文中描写项羽因情感和情绪波动而做出非理性决策,体现了“惑溺”的精神状态。
2. 《红楼梦》
曹雪芹在书中多次描写贾宝玉因情爱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正是“惑溺”一词的生动体现。
3. 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惑溺”较少使用,但在文学评论或心理分析中,仍可用于形容某些人物因感情、欲望而失去理智的行为。
三、词语辨析
- 惑溺 vs 迷恋
“惑溺”更强调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内心迷失,带有被动性和消极性;“迷恋”则更多指主动地对某事产生强烈兴趣,不一定带有负面含义。
- 惑溺 vs 沉迷
“沉迷”是现代常用词,与“惑溺”意思相近,但“沉迷”更偏向于持续性的投入,而“惑溺”更强调因迷惑而导致的失控状态。
四、总结
“惑溺”是一个具有古典意味的词语,主要表达因迷惑而沉溺、失去理智的状态。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人物在情感或欲望面前的心理变化。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分析、历史研究等领域仍有其独特价值。理解“惑溺”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物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