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词语解释】“揭竿而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不满压迫或不公,奋起反抗的行为。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还蕴含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正义感。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揭竿而起 | 指举起竹竿作为旗帜,象征起义或反抗。原指秦末陈胜、吴广因赋税沉重、官府暴政而发动的农民起义,后泛指民众因不满现状而发起的反抗行动。 |
二、出处与背景
“揭竿而起”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是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真实描述。他们因不堪忍受秦朝的苛政和繁重徭役,最终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引申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揭竿而起”已不再局限于古代农民起义的语境,而是广泛用于形容:
- 人民对不公正制度的反抗;
- 小人物或弱者对抗强权的勇气;
- 一种觉醒和斗争的精神。
四、使用示例
1. 在社会不公面前,他选择揭竿而起,勇敢发声。
2. 这场运动正是民众揭竿而起、争取权利的体现。
五、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揭竿而起”的关系 |
以卵击石 | 用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敌人 | 强调力量悬殊,与“揭竿而起”中的反抗精神不同 |
众志成城 | 众人齐心协力,形成强大合力 | 与“揭竿而起”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团结而非反抗 |
反戈一击 | 原指倒转武器攻击自己原来的阵营 | 与“揭竿而起”不同,更多指内部背叛 |
六、总结
“揭竿而起”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敢于站出来、敢于抗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勇气。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也更能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公平。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也可继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