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对应翻译】《屈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悲剧命运。本文不仅展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与高尚人格,也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动荡和忠臣被谗的现实。
为了便于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以下是对原文的简要总结,并附上对应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一、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屈原的出身、仕途、作品以及他因忠诚而遭贬、最终投江自尽的过程。文章通过叙述屈原与楚怀王、顷襄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与昏庸,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高尚品德和文学成就的敬仰。
文中提到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均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白话翻译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屈原,名平,是楚国同宗的人。 |
为楚怀王左徒。 |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言辞。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在朝内与君王商议国家大事,在外接待宾客,应对各国诸侯。 |
王甚任之。 |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上官大夫与他同列,因争夺宠爱而嫉妒他的才能。 |
因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 因为奸佞小人蒙蔽了君王的明察,邪恶之人损害了公正。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 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法律制度,屈原正在撰写草稿尚未完成。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公子玉必曰‘此乃屈平之所为也’。” | 上官大夫看到后想夺取,屈原不肯给,于是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都知道,公子玉一定会说‘这是屈原做的’。” |
王怒,疏屈平。 | 楚怀王因此愤怒,疏远了屈原。 |
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而屈原为三闾大夫。 | 顷襄王即位后,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而屈原担任三闾大夫。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联姻,想要与楚怀王会面。 |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王遂行。 | 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他前往,于是楚怀王去了。 |
秦诈怀王,留之,不与归。 | 秦国欺骗楚怀王,把他扣留,不让他回国。 |
怀王卒于秦,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 楚怀王死在秦国,楚国人全都哀悼他,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
郢都破,屈原乃作《离骚》。 | 郢都失守,屈原于是写下《离骚》。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别的忧愁”。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 天是人的开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人处于困境时会回归本源,所以劳累疲惫时,不曾不呼喊天;病痛痛苦时,不曾不呼唤父母。 |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屈原被贬之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 |
顷襄王怒,复释屈原。 | 顷襄王生气,又释放了屈原。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到了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行走吟诗,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渔夫看见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屈原说:“世上都浑浊,只有我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渔夫说:“圣人不会拘泥于事物,而是能随着世道变化。” |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 世人都是浑浊的,为何不搅动泥沙,扬起波浪?众人都是醉的,为何不吃酒糟,喝薄酒? |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为何如此深思熟虑、高洁自持,自己招致流放呢? |
屈原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屈原说:“宁愿投入湘江,葬身鱼腹。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沾染世俗的尘埃呢?” |
于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 | 于是,他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 |
三、结语
《屈原列传》不仅是对屈原生平的记录,更是一篇充满情感与哲理的历史散文。通过这篇传记,我们不仅了解了屈原的才华与忠诚,也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如何在乱世中坚守信念,最终以生命诠释了“清者自清”的精神。他的作品至今仍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