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谁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被用来表达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与哀悼。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龚自珍之手。然而,由于其语言庄重、意境深远,许多人误以为是古代名将或诗人所作。
一、诗句背景与含义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全诗如下: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并非原诗中的句子,而是后人根据龚自珍的思想和风格整理、引用的一句话。它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赞美,认为他们的精神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无需以“马革裹尸”的方式归葬,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对精神不朽的追求。
二、关于“马革裹尸”的出处
“马革裹尸”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讲述的是东汉名将马援临终前的遗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男子应当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后来,“马革裹尸”成为形容将士英勇战死、壮烈牺牲的典故。
三、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龚自珍《己亥杂诗》(非原诗,为后人整理) |
原意 | 表达对忠义之士的敬仰,认为忠骨可埋于青山,不必回乡 |
“马革裹尸”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含义 | 指将士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归葬 |
作者争议 | 常被误认为出自古代诗人或将领,实为龚自珍 |
四、结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不是龚自珍原诗中的句子,但其思想与风格高度契合。这句诗不仅展现了龚自珍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也反映了他对生命与尊严的独特理解。在今天,这句话依然被广泛引用,用于纪念那些为国捐躯、无悔奉献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