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一部启蒙读物,原名《训蒙条仪》,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是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教材。
为了便于理解与学习,《弟子规》的全文内容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现实意义。以下是对《弟子规》全文的总结与解释,并附有简要的译文表格。
一、原文结构概述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按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段落 | 内容主题 |
第一部分 | 入则孝(在家如何孝顺父母) |
第二部分 | 出则弟(在外如何尊敬兄长) |
第三部分 | 谨(行为举止要谨慎) |
第四部分 | 信(做人要讲信用) |
第五部分 | 泛爱众(关爱他人) |
第六部分 | 亲仁(亲近有德之人) |
第七部分 | 余力学文(学习文化知识) |
二、全文解释与译文(简表)
原文 | 解释 | 译文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 《弟子规》是圣贤的教导,首先应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 |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言行谨慎、讲求信用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呼唤时要迅速回应,父母吩咐的事情要立即去做 | 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父母让你做事,不要拖延 |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父母教导时要恭敬地听从,父母责备时要虚心接受 | 父母教导时要认真聆听,父母责骂时要顺从接受 |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 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凉;早晨要问候父母,晚上要安顿他们 | 冬天要为父母暖床,夏天要为他们驱蚊;早上要问候父母,晚上要为他们安睡 |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外出要告诉父母,回来要当面禀报;居住要有规律,工作不要随意改变 | 外出要告诉父母,回来要当面见父母;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工作不能随意变动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违背了孝道 | 即使是小事,也不能自作主张;如果擅自行动,就会损害孝道 |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 即使是小东西,也不要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会让父母伤心 | 即使是小物品,也不应私藏;如果私藏,会让父母感到难过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父母喜欢的,要努力去做;父母不喜欢的,要小心避免 | 父母喜欢的东西,要尽力满足;父母讨厌的事情,要尽量避免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 身体受伤,会让父母担忧;品德受损,会让父母蒙羞 | 如果身体受伤,会让父母担心;如果品德有损,会让父母感到羞耻 |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 父母疼爱我,孝顺并不难;父母讨厌我,依然孝顺才显贤德 | 父母爱我,孝顺并不难;父母对我不好,仍然孝顺才是真正的贤德 |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 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兄弟和睦,孝道就在其中 | 兄长要对弟弟友善,弟弟要对兄长恭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出来了 |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 | 不把财物看得太重,就不会产生怨恨;说话能忍耐,愤怒自然消失 | 不看重财物,就不会产生怨恨;说话能克制,怒气自然平息 |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 吃饭、坐立、行走时,长辈先,晚辈后 | 吃饭、坐下、走路时,要让长辈先动,自己后动 |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 长辈呼唤别人时,要替他去叫;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就去代为传达 | 长辈叫别人时,要替他去喊;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去代替 |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 称呼长辈时,不能直呼其名;面对长辈时,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 称呼长辈时,不能直接叫名字;面对长辈时,不要表现自己的能力 |
低不喧,声要柔;勿谄富,勿骄贫 | 说话声音要低,语气要柔和;不要巴结有钱人,也不要轻视穷人 | 说话声音要低,语气要温和;不要讨好富人,也不要看不起穷人 |
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 |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确请求;借用别人的物品,要及时归还 |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事先说明;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 |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 别人有缺点,不要随意揭露;别人有隐私,不要随便议论 | 别人有缺点,不要公开指责;别人有秘密,不要随意传播 |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宣扬别人的优点,就是一种善行;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努力 | 表扬别人的优点,是一种善举;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努力向上 |
是说己,非人也;人不闲,勿事搅 | 自夸自己的优点,不是真正的好人;别人没空时,不要打扰 | 自己炫耀自己的优点,不是真正的好人;别人忙碌时,不要打扰 |
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媚,勿骄傲 | 别人有能力,不要轻易贬低;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 | 别人有能力,不要轻视;不要讨好,也不要自大 |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 不合适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承诺,就会进退两难 | 不合适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就会陷入困境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 所有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虚假,怎么可以呢 | 所有说话,都要讲求诚信;欺骗和谎言,怎么可以存在 |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 说话太多,不如说得少;只要符合事实,不要花言巧语 | 说话太多,不如说得少;只要合乎事实,不要花言巧语 |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 看不清楚的事,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传播 | 看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说;不清楚的事情,不要乱传 |
事皆详,勿惮烦;但力行,不着相 | 所有的事情,都要详细处理,不怕麻烦;只要努力去做,不执着于形式 | 所有事情都要仔细处理,不怕麻烦;只要努力实践,不拘泥形式 |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衣服、饮食不如别人,不要感到悲伤 | 衣服、饮食不如别人,不要难过 |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 只有德行和才能不如别人,才应该自我激励 | 只有德行和才能不如别人,才应该自我奋发 |
若有过,志改之;无加喜,无加忧 | 如果有错误,就要立志改正;没有错误,不要高兴或忧虑 | 如果有错误,就要立志改正;如果没有错误,不要过分高兴或忧虑 |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 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赞美就高兴,坏朋友就会来,好朋友就会离开 | 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赞美就高兴,坏朋友就会靠近,好朋友就会远离 |
闻善言,如奉金;闻恶言,如听鼓 | 听到善言,就像得到黄金一样珍惜;听到恶言,就像听到鼓声一样警惕 | 听到善言,要像得到金子一样珍惜;听到恶言,要像听到鼓声一样警觉 |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 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老容易到来,要珍惜现在 |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纪容易老去,要珍惜当下时光 |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 每天早上要洗脸、漱口;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 每天早上要洗脸、漱口;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整齐 |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整齐 |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放,以免弄脏 |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乱放,以免弄脏 |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衣服贵在整洁,不在于华丽;穿着要符合身份,量力而行 | 衣服贵在干净,不在于豪华;穿衣要符合身份,量力而行 |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 吃饭不要挑三拣四;吃适量,不要过量 | 吃饭不要挑拣;吃适量,不要过量 |
年方少,勿饮酒;酒醉乱,失德体 | 年纪小的人,不要喝酒;喝醉了会失态,有损德行 | 年轻人不要喝酒;喝醉了会失态,有损德行 |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 步子要从容,站姿要端正;作揖要深圆,行礼要恭敬 | 步子要稳重,站姿要挺直;作揖要深,行礼要诚 |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 不要踩门槛,不要歪着站;不要蹲坐,不要抖腿 | 不要踩门槛,不要斜靠;不要蹲着,不要抖腿 |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 拉窗帘要轻,不要发出声音;转弯要宽,不要碰角 | 拉窗帘要轻,不要出声;转弯要宽,不要碰到边 |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 拿空容器,就像拿着满的;进入空房间,就像有人在一样 | 拿空的器具,要像拿满的那样小心;进入空房间,要像有人在一样谨慎 |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 做事不要匆忙,匆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轻视 | 做事不要慌张,否则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视 |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 争斗的地方,不要接近;邪恶的事情,不要打听 | 争吵的地方,不要靠近;邪恶的事情,不要过问 |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 进门之前,要问谁在;进入厅堂,要大声说话 | 进门之前,要问是否有人;进入厅堂,要大声说话 |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 有人问是谁,要回答名字;“吾”和“我”要分清楚 | 有人问是谁,要回答名字;“吾”和“我”要分清楚 |
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 |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确请求;借用别人的物品,要及时归还 |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事先说明;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 |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 别人有缺点,不要随意揭露;别人有隐私,不要随便议论 | 别人有缺点,不要公开指责;别人有秘密,不要随意传播 |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宣扬别人的优点,就是一种善行;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努力 | 表扬别人的优点,是一种善举;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努力向上 |
是说己,非人也;人不闲,勿事搅 | 自夸自己的优点,不是真正的好人;别人没空时,不要打扰 | 自己炫耀自己的优点,不是真正的好人;别人忙碌时,不要打扰 |
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媚,勿骄傲 | 别人有能力,不要轻易贬低;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 | 别人有能力,不要轻视;不要讨好,也不要自大 |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 不合适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承诺,就会进退两难 | 不合适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就会陷入困境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 所有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虚假,怎么可以呢 | 所有说话,都要讲求诚信;欺骗和谎言,怎么可以存在 |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 说话太多,不如说得少;只要符合事实,不要花言巧语 | 说话太多,不如说得少;只要合乎事实,不要花言巧语 |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 看不清楚的事,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传播 | 看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说;不清楚的事情,不要乱传 |
事皆详,勿惮烦;但力行,不着相 | 所有的事情,都要详细处理,不怕麻烦;只要努力去做,不执着于形式 | 所有事情都要仔细处理,不怕麻烦;只要努力实践,不拘泥形式 |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衣服、饮食不如别人,不要感到悲伤 | 衣服、饮食不如别人,不要难过 |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 只有德行和才能不如别人,才应该自我激励 | 只有德行和才能不如别人,才应该自我奋发 |
若有过,志改之;无加喜,无加忧 | 如果有错误,就要立志改正;没有错误,不要高兴或忧虑 | 如果有错误,就要立志改正;如果没有错误,不要过分高兴或忧虑 |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 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赞美就高兴,坏朋友就会来,好朋友就会离开 | 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赞美就高兴,坏朋友就会靠近,好朋友就会远离 |
闻善言,如奉金;闻恶言,如听鼓 | 听到善言,就像得到黄金一样珍惜;听到恶言,就像听到鼓声一样警惕 | 听到善言,要像得到金子一样珍惜;听到恶言,要像听到鼓声一样警觉 |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 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老容易到来,要珍惜现在 |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纪容易老去,要珍惜当下时光 |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 每天早上要洗脸、漱口;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 每天早上要洗脸、漱口;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整齐 |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整齐 |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放,以免弄脏 |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乱放,以免弄脏 |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衣服贵在整洁,不在于华丽;穿着要符合身份,量力而行 | 衣服贵在干净,不在于豪华;穿衣要符合身份,量力而行 |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 吃饭不要挑三拣四;吃适量,不要过量 | 吃饭不要挑拣;吃适量,不要过量 |
年方少,勿饮酒;酒醉乱,失德体 | 年纪小的人,不要喝酒;喝醉了会失态,有损德行 | 年轻人不要喝酒;喝醉了会失态,有损德行 |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 步子要从容,站姿要端正;作揖要深圆,行礼要恭敬 | 步子要稳重,站姿要挺直;作揖要深,行礼要诚 |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 不要踩门槛,不要歪着站;不要蹲坐,不要抖腿 | 不要踩门槛,不要斜靠;不要蹲着,不要抖腿 |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 拉窗帘要轻,不要发出声音;转弯要宽,不要碰角 | 拉窗帘要轻,不要出声;转弯要宽,不要碰到边 |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 拿空容器,就像拿着满的;进入空房间,就像有人在一样 | 拿空的器具,要像拿满的那样小心;进入空房间,要像有人在一样谨慎 |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 做事不要匆忙,匆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轻视 | 做事不要慌张,否则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视 |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 争斗的地方,不要接近;邪恶的事情,不要打听 | 争吵的地方,不要靠近;邪恶的事情,不要过问 |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 进门之前,要问谁在;进入厅堂,要大声说话 | 进门之前,要问是否有人;进入厅堂,要大声说话 |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 有人问是谁,要回答名字;“吾”和“我”要分清楚 | 有人问是谁,要回答名字;“吾”和“我”要分清楚 |
三、总结
《弟子规》不仅是一部家庭教育的经典,更是修身养性的指南。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具体的行动要求,引导人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通过阅读和实践《弟子规》,我们不仅能提升个人修养,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