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汗流浃背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汗流浃背”这个成语,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因为剧烈运动、紧张、炎热等原因导致大量出汗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在文学和口语中使用广泛。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汗流浃背”的含义和用法,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汗流浃背 |
拼音 | hàn liú jiā bèi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之为言,其声如雷,其气如云,其汗如雨,其血如泉。”(后世引申为“汗流浃背”) |
本义 | 身上汗水湿透了衣服,形容极度劳累、紧张或炎热时的出汗状态。 |
引申义 | 常用于形容因紧张、恐惧、羞愧、疲惫等情绪而大量出汗。 |
二、成语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句子 |
描述身体状况 | 他跑完马拉松后,浑身汗流浃背。 |
表达紧张情绪 | 听到老师点名时,他吓得汗流浃背。 |
形容工作辛苦 | 工人在高温下工作,汗流浃背却依然坚持。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汗如雨下、大汗淋漓、汗珠滚滚 |
反义词 | 冷汗直流、不冷不热、面不改色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问题 | 解释 |
误用场景 | “汗流浃背”多用于描写身体出汗的状态,不宜用于形容心理上的“焦虑”或“压力”,除非有明确的身体表现。 |
语境搭配 | 应与“全身”、“满身”、“衣服”等词搭配使用,如“汗流浃背,衣服全湿了”。 |
语气色彩 | 多为中性或略带夸张的表达,适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
五、总结
“汗流浃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来描述由于体力劳动、紧张情绪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大汗淋漓状态。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情绪和处境。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误用。通过了解它的出处、用法、近义词和反义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的运用方式。
总结:
“汗流浃背”是汉语中一个非常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适合用于多种语境中,帮助人们更生动地表达身体状态或情绪反应。掌握其正确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