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解释及出处】“年逾古稀”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岁。其中,“古稀”一词源自古代对七十岁的一种称呼,而“逾”则表示超过。因此,“年逾古稀”多用于表达对老年人高寿的赞美或描述其年龄状态。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年逾古稀 | 指年龄超过七十岁,通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高寿。 |
古稀 | 古代对七十岁的称谓,源于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
逾 | 超过、超出。 |
二、词语出处
“古稀”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的诗句: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句诗的意思是:喝酒欠下的债务到处都有,但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却很少。杜甫借此感叹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后来,“古稀”逐渐成为对七十岁的一种尊称,而“年逾古稀”则用来形容超过七十岁的人,带有一定的敬意和感慨。
三、用法与语境
- 正式场合:如在颁奖典礼、纪念活动或媒体报道中,用于描述年长者的经历或成就。
- 文学作品:常见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用于刻画人物年龄或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 日常交流:较少使用,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可表达对长者的尊重。
四、相关词汇对比
词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古稀 | 七十岁 | 尊称、文学用语 |
耄耋 | 八九十岁 | 更高龄的尊称 |
高寿 | 寿命长 | 通用说法,不特指年龄 |
年迈 | 年纪大 | 中性词,常用于描述老年人的状态 |
五、总结
“年逾古稀”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高龄老人的敬意,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长寿的重视。“古稀”一词源自杜甫的诗句,经过历史沉淀,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年逾古稀”的含义、出处及其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适当场合加以运用,以体现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