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第二段赏析】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通过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在文化借鉴中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二段主要围绕“送去主义”展开分析,指出当时中国对外输出文化的盲目性,并揭露其背后的虚伪与空洞。
作者以“送古董”、“送画”等例子说明“送去主义”的实质,即并非真正的文化交流,而是对自身文化的轻视与对外国的谄媚。他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提升国家形象,反而会助长民族自卑心理,最终导致文化自失。这一段文字语言犀利,讽刺意味浓厚,展现了鲁迅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描述 |
文章出处 | 鲁迅《拿来主义》 |
段落位置 | 第二段 |
主题思想 | 批判“送去主义”,揭露其虚伪性与危害 |
写作手法 | 讽刺、反问、举例 |
典型例子 |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
作者态度 | 强烈批判,认为“送去主义”是文化自卑的表现 |
语言风格 | 简洁有力,富有逻辑性,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文化观点 | 提倡“拿来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主动选择 |
现实意义 | 对当前文化借鉴与交流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们避免盲目崇外或自大 |
三、结语:
第二段通过对“送去主义”的剖析,揭示了文化输出中的盲目性与虚伪性,为后文提出“拿来主义”奠定了基础。鲁迅的语言虽简练,却极具力量,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