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中心思想感情】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讲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愤懑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发现和重用人才的渴望。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古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政治抱负的典型代表。
一、
《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真正有才能的人并不稀少,但能够识别并重用他们的人却很少。韩愈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压抑。
文章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直指统治者不能正确使用人才,导致人才被浪费甚至被埋没。这种讽刺意味强烈,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文章也传达出一种希望——只要有人能识得千里马,就能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价值。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社会公平与人才选拔机制的呼吁。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名称 | 《马说》 |
| 作者 | 韩愈 |
| 写作背景 | 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尚不完善,人才往往被埋没,作者怀才不遇,借古讽今。 |
| 主要意象 | 千里马(有才华的人)、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 |
| 核心观点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需被识别和重用。 |
| 情感基调 | 愤懑、无奈、期望、讽刺 |
| 表达方式 |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讽刺现实 |
| 主题思想 | 批判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
| 现实意义 | 强调人才识别与培养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作用。 |
三、结语
《马说》虽短,但立意深远,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它不仅是一篇对人才问题的反思之作,更是一篇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在今天,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的存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