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好,今天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夫复何求前一句,夫复何求前一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执子之手,夫

您好,今天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夫复何求前一句,夫复何求前一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语出《诗经·邶风·击鼓》节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4、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5、译文: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6、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7、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8、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0、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11、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

12、”“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13、”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14、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15、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

16、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17、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18、”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19、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20、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21、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2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邶风·击鼓。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