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专家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来源:
2021-08-05 12:51:11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立霞
一、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本部分将梳理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表述,简析学界关于综合性学习内涵的代表性观点,阐述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认识。
1.课程标准中与综合性学习相关的主要表述。
(1)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并提出阶段目标。课程标准按学段提出“阶段目标”,并有如下表述: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基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上面的表述将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四项内容区分开来。课程标准研制者对此曾作出这样的说明:在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一起被列出,但课程标准同时认为综合性学习与前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因为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应该重视,所以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虽然课程标准研制者强调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但在“阶段目标”中,这五个方面分项并列列出,形式上并没有体现出不同。
(3)在“教学建议”部分的阐述。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以上这段话,是定义“综合性学习”时最常被引用的。另外,教学建议部分对综合性学习还提出了重视培养“合作精神”“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过程”等建议,以及提倡跨领域、跨学科学习等。
(4)在“评价建议”部分的阐述。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指出,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评价建议”部分,“综合性学习”条目下仅对评价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提示:“除了老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分三个学段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学段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呈现出高度综合的特征。一是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协同发展和综合运用。如,“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上面已经列举了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如,“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如,“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三是能力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了语言能力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还体现出对以下能力的重视:其一是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其二是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如,“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其三是策划、实施、参与、协调语文活动的能力。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阶段目标还体现出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特征。语文学习空间向校园、家庭乃至大自然、社会拓展。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空间的开放,使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开放性特征。学习的内容来大自然、社会,方式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还可以是观察、调查、访问等。
阶段目标还体现出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体现在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开放上,也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上。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重视自主观察、自主提出问题,重视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体现出对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高度重视。
3.关于综合性学习内涵、特征的代表性观点。
综合性学习目前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对“什么是综合性学习”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论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回答。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潜能,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学生在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的内部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
以上表述与课标一样,都没有充分界定“综合性学习是什么”,但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基本上与课标是一致的。也有文献尝试将综合性学习界定为“学习方式”或“课程形态”。
课标的研制者之一巢宗祺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出发,指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包括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以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提高实际应对能力等。
参与课标研制的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综合性课程,是生活化的课程,是经验性的课程,是个性化的课程。他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问题—解决;(2)观察—表达;(3)活动—探究。
目前来看,学界还没有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给出明确的界定。我们注意到,有文献特别指出,“不仅课外语文学习是综合的,课内语文学习也应是综合的”。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里的“课内”指的是常规课堂教学,它传达出的信息是,综合性学习应贯串语文学习的全部过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我们发现,不少文献经常混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三个概念,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简单比较,有助于加深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与以往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适应课程综合化要求产生的,但它不可能像分科课程那样可以保证知识学习的全面和深入,因而目前的主流课程形态依然是分科课程。那么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内容?综合性学习是有效途径。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之间是对应的,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实践”和“活动”,重在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与融合;后者除要求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外,还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将这个三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以下认识:综合性学习在课程综合化背景下产生,但它是分科背景下的综合,应具有学科性;同时,与语文实践活动相比,我们要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背景下,语文实践活动成为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
5.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目前来看,学界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是课程理念;综合性学习是课程;综合性学习是学习形态等等,各种界说各有其道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界说着、探索着、实践着。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定义,说明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在深入发展中。在这样的前提下,试图对综合性学习作出普通认可的定义,是不太现实的。我们不妨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加以梳理,以形成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认识。
综合性。综合性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也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还是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活动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策划、实施、参与、协调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活动性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活动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探究性。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实施综合性学习,应“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探究性要求重过程、重体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应突出其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确定活动方式,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自主进行活动的评价总结。
开放性。首先体现在重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学习空间向自然、社会拓展。还体现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的开放性上,学习时间向课外开放,学习内容向书本外开放;可以就指定内容开展活动,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还可以是观察、调查、访问等。评价方式多样化,可以纸笔测试,可以观察记录;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相互评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