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孙氏家谱 山东孙氏家谱24辈分查询表)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山东孙氏家谱,山东孙氏家谱24辈分查询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日照海曲孙氏族谱
黄崖野叟
山东日照重修孙氏族谱序
济宁泗水洛里孙氏家谱
孙立安:青岛湛山孙氏族谱祖籍探究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家有谱。
青岛湛山村志上,写到明朝永乐年间有兄弟二人迁至于此。那么孙家老祖是谁?祖籍又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80岁的三叔孙立安,先后查阅《中国姓氏渊源》《孙氏族谱》写下此文。孙氏应在江浙一带、特别是姑苏、吴地、浙江富春、富阳等地查寻,当年元朝末年有孙姓兄弟三人参加农民起义军,追随朱元璋部将沐英或是傅友德大军,征讨雲南的孙姓军人,他们屯兵乌撒卫,永乐年间移民山东即墨,这三人就是我们湛山始祖……
《湛山孙氏族谱重修序》 家族有谱可以溯本求源,陳述支脉,如同国家有史,地方有誌耶。家族的历史世代绵延,渊源流长。族谱的续修,世代相传,不可间断。正可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先祖的发祥,经年的业绩,世系的繁衍,应当谱写记实,流传后世,以使子孙后代永久记怀。承先啟后,继往开来,世代昌盛,源远流长。 当前,华夏祖国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军事强盛,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逢盛 世。炎黄子孙每年会聚黄帝陵,举行祭礼大典。此乃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伟大壮举。华夏儿女振兴中华、寻根问祖方兴未艾。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祖国各地、千家万户都在重修族谱,续写历史。孙姓族众历史悠久,姓氏起源诸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起源:
一 、子姓孙氏: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其叔父比干直言敢谏,触怒纣王,被其挖心而亡,其后代子孙改姓孙氏。其发祥地为京都朝歌(今河南安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二、姬姓孙氏:始祖孙仲,原名姬乙、字武仲。他以祖父惠孙的字为姓,即为孙仲。他是文王姬昌的后代,是黄帝第三十二世孙,是姬昌第十四世孙。他与卫国国君卫武公都是卫康叔的后代,是卫国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三·芈姓孙氏:始祖孙叔敖,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第八世孙名季连,是荊楚先祖,始姓芈,第十世穴熊,始为楚国国君,后裔名芄敖,字孙叔。任楚国令尹(宰相)功绩卓著,是楚国贤臣。死后封地于寝丘邑(今河南沈丘),其后人称之为孙叔敖,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
四、妫姓孙氏:始祖孙书,是黄帝第二十九世孙,是虞舜第二十一世孙。周武王时将女儿嫁给虞舜嫡孙妫滿,封地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滿的后代陈厉公之子名完,为避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姓田,称田完。他的五世孙名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封地在乐安(山东博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子姓孙氏、姬姓孙氏及芈姓孙氏其发祥地均在河南,秦汉以后乃至隋唐五代,多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1403年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史称“永乐扫北”。彼时山东地区人烟稀少,农田荒废,永乐初年,朝廷征调军户百姓迁移山东。吾祖兄弟三人即由雲南乌撒卫一路北上,经过长途拔涉,迁徙至墨邑(即墨),兄弟三人一居祗房,一居色峪,而吾祖则居即墨南乡杨家村(东镇道口路一带)。单传四世,五世祖孙廷章、孙廷化兄弟二人另择新居,于嘉靖年间(1522年后),迁至官山(今湛山),此地背倚秀山,面临滄海,东临浮山,西接岬角,三面环抱,风景优雅,是风水宝地。吾祖即在这荒山野岭之下,披荊斩棘,开垦荒地,耕种五谷,春播秋收,农闲时节,造船下海,捕捞鱼虾,一年四季,早出晚归,披星载月,辛勤劳作,秋后收获,五谷丰登,其乐融融,繁衍生息至今已近五百年历史。传宗接代至二十二世,人口多达数千人。
孙氏族谱初修于清朝乾隆丁亥年(1767年),由第十世永坤公、永亨公之表第辛文通撰修,同治甲子年((864年)由十三世啟连公之表弟戴文伯撰修,光绪己亥年(1899年)由十四世承崑公之外孙仲跻成撰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十五世奎修公发起,由外戚于徵功续修。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四旧,原有《孙氏族谱》全部上交,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重修族谱日益盛行。湛山孙氏于2000年,岁次庚辰,由十六世作池公发起,重修《孙氏族谱》。然因思想认识未能统一,只有部分族人参与,尚有大部分族众名諱未入族谱,实为憾事。而今,正值盛世,余值耄耋之年,精力尚健,应不辞心劳,倡导重修《孙氏族谱》,以彰显先祖业绩,昭示后人承先啟后,继往开来,代代相传,永世绵延,诚为善事耶。
系之以诗曰:
孙氏家族万事昌,
世居湛山绵延长。
诗书继世传家远,
忠孝礼义千秋扬。
孙立安简介:
字长祥,号逸翁。1940年3月出生。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际书画学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学部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精通古典文学名著,钻研唐诗宋词,兼习丝竹雅乐,研习诗、书、画、印。琴诗书画无所不善。
孙膑据说是孙武的七世孙,山东《孙氏族谱》记名为孙伯灵。孙膑这个名字,不是别人叫的,是他自称,这种自称是一种屈辱的自嘲。
精彩热播剧影视版权官方账号
孙子:庞涓狂妄自大,鬼谷子看穿他为人,八字断他一生富贵生死!
14:23
#我的小家和大家##宛西孙氏家谱#【良系大门】明洪武二年1369年,山西洪洞县孙家营孙国柱之子孙良 奉诏移民。长子孙良迁河南邓州十林安乡村。
良系后裔称孙良为安乡始祖。孙良二子五孙“仁义礼智信”分为五门。张村镇西裴营村孙本绰为良系大门十九世。孙本绰:精通书法和珠算。
孙本绰有三子两女。长子天志、次子天政、三子天中。本绰两女为玉凤、秀芝。
本绰之长子孙天志:曾任村会计,村医生。
天志之长子孙君恒:北大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天志长媳董云霞:武钢职工。
孙君恒之子孙中泠:美国博士
天志之次子孙君科:现在深圳工作。君科媳妇张会丽:现在深圳工作。
天志之长女孙海兰:嫁路寨
天志之次女孙海棠:嫁邹营
天政育一子三女。一子为君田。
天政长女孙海毅:嫁许岗
天政次女孙海英:嫁邹营
天政三女孙从焕:嫁山西营
天中两女一子。
天中长女孙海芳:嫁河西李家
天中次女孙海燕:嫁邹营
天中一子君安。
本绰之长女孙玉凤:嫁十林十东。
本绰之次女孙秀芝:嫁孟营。
下图家谱世系表是良系大门张村镇西裴营村二十一世孙君恒宗亲的系谱,君恒宗亲北大哲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宛西孙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孙江华代为整理。
丰润孙氏家谱
#这就是枣庄# #枣庄文化# 【薛城区档案馆举行家谱捐赠仪式暨谱牒研究座谈会】薛城区档案馆自8月1日面向社会开展家谱资料征集工作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8月30日上午迎来了第一批12位捐赠者。本次共接收捐赠家谱12部88卷,分别为:皇殿孙氏文化研究会孙尚培捐赠《古滕皇殿孙氏族谱》(1873年癸酉本2卷、1928年戊辰本4卷),著名鲁南民间文化研究学者孙井泉、张宝君捐赠《睢邑姜氏族谱》《滕阳狄氏族谱》,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天丰捐赠《鲁滕李氏族谱》,著名收藏家孙其扩慷慨捐赠珍贵的《鲁滕杜氏族谱》一函10卷,兰陵褚氏家族理事会褚思勤、褚衍海捐赠《兰陵褚氏家乘》2函36卷,西万张氏文化研究学者张延辉捐赠《百忍堂鲁南西万张氏族谱》一函21卷,全国樊裔文史研究会副会长樊事魁捐赠《樊氏宗谱》,中南大学民俗学博士李济民捐赠《峄阳李家村李氏族谱》上下卷,薛城陶印非遗传承人罗继明捐赠《滕阳罗氏族谱》,杨氏文化研究会杨雨捐赠《滕阳杨氏族谱》一函4卷。
#枣庄头条# 曾国藩为西仓孙家大院题字。1866年3月,曾国藩从南京北上,曾在孙氏故宅驻扎多日布署剿捻。(古滕皇殿孙氏族谱记载)#我要上微头条#
孙中山先祖故居(东莞)
一、孙中山先祖故居
孙中山先祖故居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古名叫作长沙又名沙溪。先辈祖先因为居家生活的地点是在海边的一带长沙上,方才这样取名。远在八、九百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因为此地的地理位置极好,背山面海,可耕可渔。村内有曹、梁、王、蒋、甘等姓氏的人杂居一村,后来孙姓人氏从外地迁入,子孙繁衍众多,反客为主,遂大姓,现在上沙村仅存有孙姓之外的曹、梁两姓。
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二、孙氏宗祠
座落于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的孙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头宗亲赞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显得巍峨壮观,形状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馈赠楹联,叙述孙氏世系源流,意赅言简,以教导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联云:莘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开莞岭;妥先灵于寝庙,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贡香山。
一九八六年秋,欣逢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山大学历史研究室联同东莞市政协、文化局等,在长安镇召开孙中山祖籍研讨座谈会,上沙村和旅港同乡会均应邀列席会议。与会者以大量史料,证实孙中山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广东省电视台随同拍摄了纪实新闻:孙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电视荧屏上播映,成为一时之重大盛事。旅港乡亲躬逢胜会,籍此倡议,修缮宗祠,扩建学校。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被长安镇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孙中山先代
长安镇上沙村中山大道,隔广深公路对面的山麓,有一座明代古墓,这即是孙中山先代三世祖坟。它背靠着山,面向狮子洋海口,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冬重修。在花岗岩墓碑上方横刻有"崇荫堂"三字,墓碑中间竖刻"明授登仕郎、显三世祖考礼湮孙公之墓"。此礼湮公墓未修之前,原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土坟。同治三年。香山孙氏后人渡过滚滚大河,捐资重修了这个公墓。他们没有想到这里的风水如何,只知自己的先祖既然来源于上沙,就应当认祖归宗,以不忘先代福德渊源。饮水思源,为孝心驱使来此重修公墓。可以讲,此墓保存的意义,不在于风水如何龙脉是否?!而是充分证明一个事实: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先代系来源于长安镇上沙村。
四、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座落于广深公路上沙村路段旁。是长安人民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生为中华民族奋斗终身的精神而精心建造的。当您步入中山公园的正门,一尊孙中山先生浮雕像高高矗立眼前,不由使人心生崇敬之情。沿着公园水泥路面徐徐前行,路面两旁是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清澈的小河上柳丝拂水、碧水涟漪;山麓上荔树棵棵、翠竹一片……在荔枝林荫中,现存有一座明代古墓,这即是孙中山先代三世祖坟,它背靠三角形令旗状的青山,面向狮子洋大海口,是风水风景俱佳的宝地。第年逢清明、重明时节,孙氏子孙纷纷远涉珠江来此拜祭,表达了子孙后代不忘先祖的恩德渊源,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孝精神……中山公园不仅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亦已成为人们追忆中山先生崇高之品质,牢记先祖恩德渊源,提高自身修养品格的庄严之地。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临沂头条#都说老有所为!那么“为”什么,怎么“为”?我的四位老师,已八九十岁高龄,是这样做的.......
在讲故事之前,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老有所为,其实跟老有所寄、老有所乐一个意思,不一定是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是说步入老年之后,得要有点事情做。特别对于有知识、手艺、技能、特长的人,不能浪费资源、无所事事、虚度了光阴。
我的大学老师贾教授。今年85岁,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莒县的中学和临沂大学中文系、学报编辑部工作。退休后,费时几年对1993年他主编的全国第一本《文心雕龙辞典》进行了大幅修订。内容由30万字增加到60万字,在全国学界引起良好反响。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说:“贾氏《辞典》编得好,我这两个月的工作,遇到疑问就求教于手边的以上诸书”。令人折服的是,这都是他克服了高度近视、不会骑车、不会电脑打字等困难,几乎是独自完成的。
我的大学老师张教授。今年95岁,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还是一名军人。先后在费县几所中学和临沂大学中文系工作。退休后,坚持练剑和练习太极。编写出版了《颜之推全集译著》等多本著作。80岁时编辑了《雨霭文集》,并由其家人电脑输入完成。张老师十分关心国家大事,90岁那年,把一篇文章打印送我阅读,足有6000多字,内容是感奋于社会快速发展,号召年轻人,要有家国情怀、拥抱时代、担当奉献。当时我给推荐给报纸发表,也没能如愿。
我的大学老师姚教授。今年89岁,毕业于山东大学,不到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当过军医。在临沂大学中文系工作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与我84岁的师母唐教授编辑了文集和《珍言集锦》。
姚教授特别爱读书看报。有一次,我去理发时,姚教授也开着电动三轮去理发,等待期间,他从包里抽出报刊,借着夕阳的光线,侧身静静地阅读。我赶快抓拍了两张照片,发到大学同学群里,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除了赞叹、敬仰,就是反思好久没读书看报了。
我的中学老师孙老师,今年88岁,是化学老师,高级教师。退休后专心研究谱牒文化(家谱),编撰出版了《蒙阳(白埠)孙氏族谱》(1-6卷),多次参加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修缮“孙氏祠堂”。令人佩服的是,孙老师精力充沛、思路敏捷、身体矫健,声音洪亮,学生们认为,这跟孙老师的“公务繁忙”有关系!
我的四位老师,退休之后,延续了自己的专业兴趣、严谨作风,生活充实,乐在其中,为社会继续发挥光和热。作为学生,一直与写作、文字打交道的我,自觉与老师有云泥之别。
加入退休行列,我应好好向老师学习,选择“立言”。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其为“三不朽”。我倒觉得“立言”并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而是研习学问、分享知识、抒发感受,这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没必要功利性地去看待。
当然,退休生活应该是丰富所采的,要把健康、快乐、正能量,作为生活主旋律。您怎么看呢,欢迎交流一下。
他是盐城科举史上名次最高的人。顺治十五年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编修,仕至讲读学士。他工诗善书,有《世耕堂诗集》300多首诗传世。他与盐城乡贤宋曹薛鼎臣等友善。
他就是孙一致,字止澜,又字惟一,号萚庵,生于盐城县大孙庄,今盐城市建湖县颜单镇沈杨村。故宅在盐城粥厂巷,俗称南孙府,后毁于抗日战火。
图一:盐城安乐堂《孙氏宗谱》孙一致遗像。
图二:乾隆版《盐城县志》中对孙一致的介绍。
图三:民国版《续修盐城县志》中的孙一致故宅。
#盐城头条# #历史冷知识# #科普一下#
欢迎关注@盐城历史地理研究所 ,
分享乡邦文史,传承地方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加油][加油][加油]
英烈孙承宗后裔(文摘)
孙氏家族历史演变过程贯彻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孙氏家族杰出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孙承宗两次督师,抵御外侵;孙岳捍卫国家主权,炮击日舰来犯;孙白琳国家危亡,投笔从戎,参加抗战;都体现了这一主线。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外夷侵略而不败,正是由于无数这样的爱国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的结果。 一一孙华嵘
孙华嵘,男,生于1942年11月。系孙承宗第十一世孙,孙岳之孙,孙白琳之子。现为中共安宁区委党史办公室编辑。有关家族著述有《一个厚重的家族》《图说河北高阳孙氏家族》《孙氏家谱》等书。在报纸、期刊发表有关家族杰出人物事迹的文章等数十篇。
#我在江南寻访老宅# 五.一前夕 四月三十日中午陪老妈回到故乡无锡江阴市陆桥镇,当年我们出生地两间房的“八字尖18号”仍在,但孙氏家族的其它房子以及院墙后面的小学己拆除。
我们一家1967年离开这个江南水乡老屋去投奔在军营的父亲,嘻唏己50多年,老妈与乡邻热情攀谈,畅叙小村变化。
老妈这一辈九兄妹为谋生计发枝散叶在全国各地,我外公这一代7兄弟,光族谱就写了好几本,孙氏历来崇尚读书的精神被子孙代代相传,以前孙氏家族有私塾孩童们读书都免费。
小村现有常住村民30多户,工厂十多个,为数不多的30多亩都已流转给种粮大户租种,农民早己洗脚进厂,旁边就是一个生态园,新农村,新模样,不远处就是中国第一村华西大队的标志性高楼,陆桥前些年己被并入华士镇,一年产值100多亿。
老街的大河运输船依然穿梭,老桥边又新修一坐大桥,桥边的桑田己成街市和仓库。
#无锡头条##湖南那些事#
凤凰埠村位于即墨区灵山街道,在华山牛齐埠村西北5.3公里处,华方路南侧,东邻皋埠村,南邻后花园村,北邻辛庄各村。据《埠西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与其姑表兄弟孙姓来此立村安家。因村东有一个传说曾落过凤凰的丘埠而名村为埠西。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凤凰埠。村中有李姓,孙姓,张姓,刘姓,于姓,刁姓等姓氏。
村中建有李氏祠堂和孙氏祠堂,李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2015年李氏族人集资重新修缮。据光绪版《李氏族谱》载:“故籍莱阳于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徙居墨邑埠西村”。自一世始迁祖而后,至四世兄弟二人。兄弟反目失和,兄居村北弟居村南,两支各自立族建谱续辈,便产生了前后李的称谓。村中的李氏祠堂为后李氏祠堂。
孙氏祠堂始建年代待考,2016年由孙氏族人集资修缮,凤凰埠孙氏系烟台莱阳市穴坊镇富山村孙氏其中的一支,六世兄弟二人来此安家,尊为埠西孙氏一世祖。迁徙年代当比李姓稍晚。
凤凰埠村西北有凤凰埠遗址,为即墨文保单位,但未定级,该遗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400米,分布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5米,地表散见盆,大板瓦等陶片,均为灰瓦,具汉代特征。据此分析这里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
25日,《武山孙氏家族简谱》编纂工作报告会在天水市微史创作基地举行。会上,华易微史编纂人员张华庚关于族谱编纂成果向武山孙氏族人进行了汇报。期间,武山孙氏族人代表孙辉特向微史馆赠送了孙氏著名书法家孙艺生先生的书法作品。
【我陪老孙聊天】
老孙今年80岁,铜陵市顺安镇敬老院老人,身材矮瘦。2016年一场暴雨把他的土房子冲垮,因为没有亲人儿女,孤零的老孙被政府安排进了敬老院。没想到一住下就走不了,村里把重建房子的指标给了别人。
见到老孙时,他和其他老人一起坐在大门的台阶上,远远的看着我们。我想没事可以和他聊聊天,便在他旁边坐下,尽量靠近点不让他感到孤单。老人父母早丧,弟兄六个除他外相继过世,孤苦一生。说到这里,老人眼里含起泪水!
可能是长时间没有与人聊天拉家常,起初老人问一句答一句,若有所思瞥一眼我或看看前方。见我在很难听懂的方言中和他耐心说话,孙老慢慢打开了他尘封多年的一生艰难挣扎而曲折坎坷的回忆。
老孙记性很好。他常谈凤凰山和南陵繁昌一带的孙姓是三国时期孙权的后代,几大箱孙氏祖传家谱由他保管。可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家族的人举报,祖谱被抄走。“几木箱子家谱啊”。老人至今懊恼不已。
早年间,村里安排孙老等村民在七0一工厂做小工。每月工资虽然村部提留30%,村民小组再提留15%,余下收入还是比种庄稼强。他原本可以招工进厂的,因为村里知道他们走了就没有提留了。所以老孙没有当上正式工。从此,老孙便四处奔波劳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很多地方,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打工。闲暇时间听书喝酒,玩玩景点。对此老人感到欣慰:比村里人见多识广!
老人年轻时可以喝二斤酒,他发黄浑蚀的眼白可以证明一生消费了不少酒。现在每天只饮一小杯,敬老院管的严!我说下次给你带两瓶酒喝,老孙说带什么啊?
看着老人弓着腰的背影,相信他今晚会喝上一杯,再次梦见自己做在木箱上讲诉孙家祖辈的传说……
在包拯六十大寿时,亲朋好友纷纷跟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北宋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无比平凡的一天,庐州合肥一户官宦名门,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面部黝黑,哭声洪亮。这就是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包青天”,北宋名臣包拯。
虽然出生官宦世家,衣食无忧,但是家教深严,养成了异于常人的坚韧品行。他刻苦上进,年少有为,二十八岁就考取进士,却因要侍奉双亲,辞官回家。待父母过世,守孝五年,是宋知名的道德模范标兵。三十八岁那年,出山为官,从知县做起,一步步受到提拔和重用。
最出名的事迹,是在端州做知府,当地盛产砚台。当地官员打着进贡的旗号,搜刮了贡数几十倍的砚台,回来后想要贿赂包拯。包拯不吃这套,并且下令减掉每年进贡朝廷的砚台数量,每方砚台都要记录在案,一下子断了他们的财路。就此一战成名。
嘉祐二年(1058年)三月,包拯被调到开封府,也就是当时的首都,担任知府一职。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在他的弹劾下,被革职查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这是当时北宋的一股清流。不久,包拯又被提拔任御史中丞。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弹劾了执掌大宋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与宋祁。
包拯一生为人正直,从不巧言令色。因为整肃权贵,他和很多朋友、亲戚都断绝了往来。虽然是身居高位,但是生活朴素,跟平明百姓的生活没什么不同。如此一位为国为民的大好人,却是子孙凋零,晚景凄凉。
很多人都听说过包拯的断案事迹,但是甚少人了解到他的家事。他的一生中有三位妻子,正妻李氏,刚过门不久,就离世了。随后,他续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的陪嫁丫鬟按俗例成了他的小妾。董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包繶。这个孩子很争气,天资聪颖,富有潜力,6岁的时候就被预封为太常寺太祝。
在成年之后,他娶了宰相吕蒙正外孙女崔氏为妻。本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惜天妒英才,在婚后第二年就病逝了,留下几个月大的儿子包文辅。五年后,年仅五岁的包文辅又早夭离世。
痛失长子和长孙,包拯以为自己就此绝后,毕竟年事已高,再想生育也有心无力。没想到上天还是在他60岁生日时,送给他一份厚礼。这回到了开头那一幕,崔氏为什么说包拯还有一子呢?其中有什么隐情吗?
原来这个孩子是包拯的小妾孙氏所生。孙氏虽然是妾,但脾气暴躁,经常跟包拯发生口角,一次争执之后,就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孙氏在回到娘家后,身感不适,请大夫上门问诊,竟已有身孕数月。她性格倔强,不肯告诉包拯,又不知如何处置这个孩子。
崔氏打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到乡下,劝说孙氏把孩子留下,并派人细心照料,最后孙氏顺利便诞下一个男孩。崔氏把小孩接到身边偷偷抚养,借着寿宴,让孩子认祖归宗。
包拯大喜过望,当即给其取名为包綖,这也就是后来的包绶。可惜包拯并没有享受太久的天伦之乐,三年后,包拯就因病逝世,留下遗言:“后代子孙为官从政,如果有贪赃枉法的,生前不得回归老家,也不得回归族谱。”
身为包家后人,包绶牢记家训,立志要继承父亲的衣钵。他一直跟着崔氏嫂嫂生活。崔氏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一般,教他读书识字,明辨是非。成年之后,包绶任职濠州团练判官,他为人公正,奉公守法,身为名门之后,却礼贤下士,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宋徽宗崇宁四年,包绶在上任途中因病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人们打开他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和书籍文具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真可谓两袖清风,令人佩服。
包拯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廉洁公正,不畏强权的化身,他的精神,在任何年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才能换来后世的代代敬仰。
本文山东孙氏家谱,山东孙氏家谱24辈分查询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