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流星和流星雨尽管春秋以前有关流星的记载还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在实物方面我们却可以拿出相当可靠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商代和西周的遗址中曾屡

流星和流星雨

尽管春秋以前有关流星的记载还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在实物方面我们却可以拿出相当可靠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商代和西周的遗址中曾屡屡发现以陨铁铸刃的铜钱,这甚至使人联想到古文献中记载的商周时期著名的"玄钺",它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采用陨铁制成的礼器。

陨铁只能来自陨星,显而易见,中国古人不仅在三千年前就已开始注意观测流星,而且已经明白它的基本成分并成功地加以利用了。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有很早的陨石记录,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2000年的"纸草书"中已描述了自天上掉下的石块和铁块,这与中国最早的陨石记录在年代上是不相上下的。中国的观测记录大约共有七百多次,对西方来说,这显然是一部系统的观测资料。

对陨石性质的推断很早就开始了,到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陨石实际只是天空中落下的星体,《左传》在解释公元前645年落到宋国的陨石时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相关史料写道:

(鲁僖公)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

而欧洲人在两干年之后オ真正具有了这样的知识。一般认为,中国人注意分析陨石的成分是从宋代的沈括开始的,人们常常举出他记在《梦溪笔谈》中的一则故事来证明这一点。

事情发生在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常州,一天中午,天空中传来雷鸣般的巨响,一颗如月亮般大小的星球出现在东南方,接着又是一声霹雳,这颗星移向了西南,而后它伴着更大的响声掉到了宜兴县许家的园子里。大火映红了天空,远近可见,园子的篱笆也烧尽了。大火熄灭之后,地上显出了一个碗大的深洞,陨星在洞里还在荧荧发光,很久之后虽逐渐暗了下来,但仍灼热非常,难以靠近。最后人们把地掘开,发现了颗拳头大的圆石,还有徐热。圆石一头微尖,颜色和重量都像铁一样。

宋代以后,类似的描述渐渐地多了起来,然而这种对陨石成分的探索与前面讲到的古人对陨铁的利用年代似乎很不相称,对此目前还没有更圆满的解释。不过事实是清楚的,沈括虽然第一个注意记录了陨石成分,但他却远非最早懂得这一点的人。流星雨是比偶现流星更为壮观的天象,当太阳系中沿一定轨道运动的流星群与地球轨道相交时,成群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人们便会看到天空的某一区域在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流星数量显著增加,大大超过通常的偶现流星数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就是流星雨。

《春秋经》所反映的中国最早的流星雨发生在公元前687年,文云:

(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由于流星雨是以其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因此可以断定这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们知道,流星群与彗星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月的英仙座流星群沿着图特尔彗星的轨道运行,十一月的金牛座流星群沿着恩克彗星的轨道运行,而五月的宝瓶座和十月的猎户座流星群则沿着哈雷彗星的轨道运行。这些流星群大概可以肯定是彗星粉碎后的残体,因为著名的比拉彗星正是由于在它原来的轨道上留下了灿烂的流星雨一仙女座流星雨一而一举成名,事实上在这颗彗星解体之前,它抛出的物质其实早已在逐渐形成流星群。

中国古籍中大量关于流星雨的记载表明,可靠的狮子座流星雨至少有二十次,英仙座流星雨至少有十二次,天琴座流星雨也至少有十次,至于未经认证的流星雨记录则是大量的。中国的流星雨记录不仅系统,而且详备,其中包括流星雨出现和消失的时间陨石的大小和数目、出现的颜色和亮度以及地面所见的方位等。由于地球每年定期地通过流星群轨道的交又点,这使在轨道上分布极不均匀的流星群表现出明显的流星雨周期,例如狮子座流星群大约每三十三年有一次大流星雨,这个周期在中国的记载中表现得相当清楚。

中国古人对于陨石观测的细致程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古文献中除去陨石"之外,还有种种别的名称,其中唐代著作提到的一种叫作"雷公墨"的别名,可能是对区别于石陨石和铁陨石的玻璃陨石的描述,这恐怕是世界上有关玻璃陨石的最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