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周)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刘汉,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闲读古籍•南宋•胡宏•《知言》】
文王
胡子曰:文王之行王政,至善美也,孟子之言王道,更详约也。然不越制其田里,导之树畜,教之以孝悌忠信而已。自五霸之乱以至于今,田里之弊无穷,树畜之业不修,孝悌之行不着,忠信之风不立,治道日苟,刑罚日烦。非有超百世英才之君臣、与文王、孟氏比肩者,其孰能复之?养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败亡也。
江河之流,非舟不济,人取其济则已矣,不复留情于舟也。涧壑之险,非梁不渡,人取其渡则已矣,不复留情于梁也。人于奉身济生之物皆如是也,不亦善乎!澹然天地之间,虽死生之变不能动其心矣。
生本无可好,人之所以好生者,以欲也;死本无可恶,人之所以恶死者,亦以欲也。生,求称其欲;死,惧失其欲。冲冲天地之间,莫不以欲为事,而心学不传矣。
行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
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下之于上德,不待声色而后化。人之于其类,不待声色而后从,祸福于善恶,不待声色而后应。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人固有远迹江湖、念绝于名利者矣,然世或求之而不得免。人固有置身市朝、心属于富贵者矣,然世或舍之而不得进。命之在人,分定于天,不可变也。是以君子贵知命。知命,然后能信义。惟患积德不足于身,不患取资不足于世。
执斧斤者听于施绳墨者,然后大厦成,执干戈者听于明理义者,然后大业定。
仁心,立政之本也。均田,为政之先也,田里不均,虽有仁心而民不被其泽矣。井田者,圣人均田之要法也。恩意联属,奸宄不容,少而不散,多而不乱。农赋既定,军制亦明矣。三王之所以王者,以其能制天下之田里,政立仁施,虽匹夫匹妇,衣一食,如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其于万物,诚有调燮之法以佐赞乾坤化育之功,非如后世之君不仁于民也。
桀、纣、秦政,皆穷天下之恶,百姓之所同恶,故商、周、刘汉因天下之心伐而代之,百姓亲附,居之安久,所谓仁义之兵也。魏、晋以来,天下莫不假人之柄而有隳三纲之罪。仁义不立,纲纪不张,无以缔固民心,而欲居之安久,可乎?
或问:周室衰,诸侯更霸数百年,及秦累世穷兵极势而后定天下。天下已定,其十三岁而亡,何也?曰:秦之亡也久矣。秦自用孝公、商鞅之法,势日张而德日衰,兵日振而俗日弊,地日广而民心日益散,秦之亡也久矣。然则贾生谓攻守之势异,非欤?曰:攻守一道也。是故汤、武由仁义以攻,由仁义以守,汉、唐以仁义而攻,以仁义而守,子孙享之各数百年,盖得其道也。曰:秦失其道,其能定天下,何也?曰:时也。六国之君,其愚又甚于秦,故秦能欺之,以侥幸一时之胜而亡立至矣。曰:然则汉、唐兴义师,不五六岁得天下、定中国者数百年,季世一失其道而亡,如此其速,何也?曰:井法不立,诸侯不建,天下荡荡无纲纪也。后世不改其辙,欲如周获天年,终难矣哉!
三代而后,汉、唐之盛,谓爱民而富民之君则有之,谓爱民而教民之君则未之有也。
汉、唐以来,天下既定,人君非因循自怠,则沈溺声色。非沈溺声色,则开拓边境。非开拓边境,则崇饰虚文。其下乃有惑于神仙真空之术。曷若讲明先王之道,存其心,正其情,大其德,新其政,光其国,为万世之人君乎!后世必有高汉、唐贤君之聪明者,然后能行之矣。而汉、唐贤君志趣识量亦未易及也,可轻弃哉?又况三代之盛,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者,其仁何可及乎?人君,联属天下以成其身者也。内选于九族之亲,礼其贤者,表而用之,以联属其亲,外选于五方之人,礼其英杰,引而进之,以联属其民。是故贤者,众之表、君之辅也。不进其亲之贤者,是自贼其心腹也,不进其人之贤者,是自残其四肢也。残贼之君,鲜不覆亡哉!
第2位网友观点: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国号定为吴?
到了元明清三代,沿袭自唐虞夏商按照原封地、封号或家族为新国号的贵族传统已经一点点消散,而辽宋的以发源地、发迹地为新国号的追根溯源也没得到传承,自金元以降定国号的方式反而更符合现代人的浪漫想象:从古籍中选取美好的字用作新国号
在五代十国以前,国号基本都来源于旧封地或封号,少有的例外多数都追溯了自己的家族起源,从而使用了自己先祖的国号。来源于封地的传统起始于启迁至大夏地区后以此作为国号。此后商周秦在一统天下后都未更换原国号。不过这三者的国号原本又有其起源。到了汉代,”汉“的国号只是因为刘邦受封汉中。此后封邦建国逐渐减少,但封号依旧存在,例如曹操是魏王,司马炎是晋王,杨坚是随国公(因为杨戬认为”随“的走之底象征王朝不长久改为”隋“,可是众所周知隋朝的国运依旧极其短暂),李渊是唐国公。即使是陈霸先这样完全起自草根者,也要先把自己封为陈王,刘渊一个匈奴后裔也要伪造自己起源自刘汉家族的族谱,武则天的“周”也来自于她追溯族谱至周朝
但这种传统的定国号方式显然早就和时代脱节了,到了五代十国及以后各个开国君臣只能勉勉强强遵循旧例。完全遵循旧制的是朱温,比较方便的是西夏,直接根据唐代的节度使封号定国名,李克用则直接继承了唐的国号。勉为其难的是刘知远,根据刘姓勉强攀附了汉的国号。更勉强的是宋和辽,赵匡胤定的“宋”国号源自于发迹之地宋州,而“辽”则是契丹部落起源之河。到了金代,“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这个传统被金人彻底废弃
就这样中国国名来之有据的年代结束了,此后定国号成为了开国者的特权。“元”来自于“大哉乾元”,“明"则是”明王出世“
此外,在称帝后的朱元璋眼中,韩宋政权并不是正统的先代政权,而是一时的农民军自立组织。乃至于称帝前,朱元璋就开始剪除政权里的韩宋成分。再说回来,如果把自己定位为韩宋旧臣,无异于将自己和自己的前同僚至于平等地位,不利于自己维持皇帝的权威。因此朱元璋更乐于扮演元代的继承人,肯定元代曾经是天命之国,但元代天数耗尽,民不聊生,因此自己代表天意和百姓推翻了元代统治。而韩宋政权,只不过是一群没有天命的先行者,不到天时逆势而动最终灭亡了而已。甚至于对于“明”还有一个小彩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再说回来,“吴”这个国号很常见,但历史上的吴国充其量偏安东南一隅。因此,朱元璋绝不会用“吴”作为国号
第3位网友观点:
《刘邦破秦灭楚——论中原与秦楚的战略反转》
与大河网“丹淅楚墓”作者商榷:
①楚国君为周天子所封臣子,自称蛮夷、不服周,发动叛乱,这涉及中华文明价值观问题,不宜正面评价。
②楚虽为边陲小国,但处蛮荒之地、几乎有无限发展空间和战略纵深,而中原各小国虽人口密集、粮殖富裕,但土地狭小,无发展空间及战略纵深。
所以,秦、楚等边缘小国独具先天不对称优势。这是野蛮、落后的秦、楚得以兼并多个邻近中原小国的原因。
③随着秦、楚国兼并中原小国增多的同时,也打破了这些中原小国之间的封闭边界,使各国的土地、人力、物力、战略空间可以联合起来,迅速超越秦、楚国。这种战略反转正是刘邦破秦灭楚建立大汉一统华夏的根本原因。
先进战胜落后、文明战胜野蛮是刘汉破泰灭楚的内因,中原多个小国被兼并后,人、财、物、战略空间联成一片反而取得对秦、楚优势,成为刘汉破秦灭楚的外部条件。
④至此,秦、楚的灭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最后,刘邦、张良、陈胜、吴广祖籍、出生地皆为中原,并非楚人。
本文刘汉,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