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原文及翻译赏析(毛诗序)
您好,现在瑶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毛诗序原文及翻译赏析,毛诗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2、“风”,风也,教也。
3、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者,志之所之也[4]。
5、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6、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7、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8、风,就是“讽”,就是“教”。
9、“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10、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11、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注释】 [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12、 [2] 风:这里的“风”即现在的“讽”,动词,是委婉地劝告的意思。
13、“风”有两种用法,读音也不一样,注意区分作为名词的“风”与作为动词的“风”的区别,凡是诵本教材上“风”旁注“讽”字的,即读作“fěng”,劝告的意思。
14、 [3] 乡人:乡间百姓,与“邦国”相对。
15、邦国的本义是指都城,大者为邦,小者为国,后指都城所统领的封地和疆域等。
16、 [4] 志:心意,情感。
17、 之:到达,所致。
18、 【点评】《毛诗故训传》在《诗经》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性质的文字,世称“诗序”。
19、而《关雎》原文前的这篇序言属篇幅最长,历史上称《关雎》前的序为“诗大序”,其他为“诗小序”。
20、《关雎》前的“诗大序”看起来也是一篇总序,所以历史上又称《毛诗序》。
21、这篇序的第一段,主要强调人的情感是 “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强调喜怒哀乐必然通过“言→嗟叹→咏歌→舞蹈”等感情逐渐浓烈的行为表现出来,此正应了《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本乎人心”的基本道理。
22、 第2课【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
23、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4、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25、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6、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27、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28、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29、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30、 【注释】 [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
31、《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32、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33、 第3课【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34、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35、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3],而变风变雅作矣。
36、 【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37、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
38、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39、 【注释】 [1] 六义:六种形式,大致地说赋、比、兴指表现手法,风、雅、颂指题材类型。
40、 [2] 风刺:这里的“风刺”不同于现在的“讽刺”,这里的“风刺”是用“风”这种诗歌来委婉含蓄地批评、劝告的意思,所以叫“谲谏”(jué jiàn);因为委婉含蓄而不易伤害或激怒被批评者,所以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这已是一个成语了。
41、 [3] 国家:古代“国”和“家”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由于实行辖地或属地的分封制,所以天子称“天下”,诸侯称“国”,大夫称“家”。
42、 第4课【原文】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1],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43、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44、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45、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46、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47、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48、颂者,美盛德之形容[2],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3]。
49、是谓“四始”,诗之至也[5]。
50、 【译文】(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
51、(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
52、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
53、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
54、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
55、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
56、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57、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
58、—— 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59、 【注释】 [1] 国史:国之史官,《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60、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61、 [2] 形容:名词,“形”和“容”的合称,指形象容貌或形状样态。
62、 [3] 成功:指天地万物在祖先、神灵的庇护下各得其所、兴兴向荣。
63、 [4] 至:到达,极致。
64、 第5课【原文】 然则[1],《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2]。
65、南[3],言化自北而南也。
66、《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4]。
67、《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5]。
68、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69、哀[衷]窈窕、思贤才 [6],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70、 【译文】《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
71、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
72、《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
73、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
74、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注释】 [1]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75、这是古代表示承上启下一个常用之词,无实义。
76、 [2] 周公:姓姬(jī)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于鲁,为鲁国的始祖,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和平定有关叛乱,有制礼作乐、文治武略之功,为孔子所称赞。
77、 [3] 南:《周南》、《召南》之“南”,代指《周南》、《召南》。
78、 [4] 召公:姓姬名奭(shì),封于燕,为燕国的始祖,周武王即位时与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一起辅佐武王,《召南·甘棠》这首诗就是写召公的。
79、 [5] 正始:端正其初始。
80、 王化:王业风化或王者教化。
81、 [6] 哀:即“衷”的误写,《毛诗正义》说“衷谓中心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82、 【点评】如第1课“点评”所言,《毛诗》的每首之前都有一则题解,叫《小序》;而《关雎》之前,则有一篇从《关雎》出发来阐述情感与诗歌、风俗与政教、礼乐与美德的序言,叫《毛诗序》,又称《大序》,也就是诵本第1-5课的内容。
83、《毛诗序》这篇序言,是反映儒家诗教、乐教思想的重要文献,当和《礼记·乐记》结合起来阅读和学习。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