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城市功能)
您好,今天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城市功能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存在的一种形式。
2、 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特性,城市的能级越高,对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就越高。
3、城市功能区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细分的结果。
4、本部分对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有: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充满活力的特色功能区 ;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5、 要点: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
6、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7、 2、 功能区具有极高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应;功能区间的竞争是现代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
8、 3、 具有特色的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功能细分的结果,由特色功能区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9、 4、 各具特色的功能区范例。
10、 5、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11、 一、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2、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经济和非经济的)的依赖日渐增强,客观上要求社会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多种社会功能集成的“城市”由此产生。
13、 一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的。
14、城市的职能就是由这些功能区充分地发挥自己作用来实现的。
15、从动态的角度讲,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
16、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17、 (一)城市功能区的四大特性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18、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城市功能的载体 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
19、城市是由多个功能区有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就是所有功能区功能的集合体。
20、产业集聚和功能优化是城市功能区的本质特征,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保自己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行层次。
21、 2、明显的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因为聚集能降低彼此运行的成本,提高运营的效率,所以产业组织或产业群在地域上的聚集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形态。
22、城市的集聚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将汇集和吸引的资源转换成各种产品、货物和信息知识产品;二是价值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三是物资集散和流转中心;四是资金配置中心;五是信息交换处理中心;六是人才集聚中心。
23、 城市功能区的聚集效应表现为与核心功能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密集分布,即表现为对诸如人才、信息、资本、物质要素、技术等社会资源的高势能吸纳和高效率利用,是城市集聚效应的最集中的体现,可以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
24、 3、辐射扩散效应 城市功能区通常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相关区域、相关产业都会受其影响。
25、功能区的辐射扩散功能在于:一是扩张自身市场性权利的作用范围;二是构筑更大空间的集聚协作体系;三是扩散功能区的优势能力,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6、 但这种扩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产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27、 4、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功能区的主导产业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多层次、长产业链的特征,经济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表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区域主要的收入来源。
28、如以电子、电讯为主要产业的渥太华电讯谷(加拿大),以高科技产品及元器件发明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班加罗尔(印度),都处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先位置,而且在功能区内拥有研发、生产、贸易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扩散能力。
29、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反映在社会效益上。
30、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31、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功能区产业群的创新动力,更加依赖由功能区作为载体的区域竞争力。
32、由功能区形成的独占性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33、打造强势经济功能区、确定地区经济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比较优势,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寻求超常规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34、 (二)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用地功能竞争激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行政、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功能区空间布局结构。
35、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解释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6、正是功能区的出现和发展,才促进了城市结构的优化。
37、因此城市结构的特点,就是一个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和发展的特点,而从功能区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结构理论也就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发展理论。
38、 归纳起来,基本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 同心圆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39、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
40、 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
41、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
42、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居住区。
43、而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入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44、 北京建国来的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同心圆模式,内城是整个城市核心地区,居住区大量分布于二环到五环之间,而远郊地区则分布着别墅、townhouse等低密度住宅。
45、但北京的同心圆模式没有特别清晰的功能分区,核心地区聚集着城市的多种功能(行政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而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城郊间的通勤不是富有的远郊居住者的主流选择。
46、 扇形模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H?霍伊特通过对142个北美城市房租的研究和城市地价分布的考察得出,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范围内,成楔状发展;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部向外延伸,扇形内部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变动。
47、 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
48、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着城市成长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49、 按照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城市地域结构被描述为:中央商务区位居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的过渡,高房租却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低租金区开始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50、 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地域结构情况下发现,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区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
51、这些核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 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如零售业地区在通达性最好的地方、工业需要广阔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52、 (2) 由于同类活动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
53、 (3) 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54、 (4) 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55、 他们认为,越是大城市,核心就越多,越专业化。
56、行业区位、地租房价、集聚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分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57、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
58、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靠近市中心,但又位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居住区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常常偏离城市的一侧发展,而且他们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则布置在城市的郊区。
59、 北京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更倾向于这种多核心模式。
60、CBD、中关村、金融街等几个具有明显聚集扩散效应的功能区,足以成为城市的区域核心。
61、多核心模式是城市功能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不同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62、 (三)经济功能区与非经济功能区 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据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63、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64、 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所在。
65、经济功能区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