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 李林山



  【摘要】儿童是阅读教学的主角,感受性阅读为儿童的阅读提供全新的视角。笔者从“选准文本感受的重心,摸准感受文本的路径,顺应语言感受的速度和掌握语言感受的策略”四方面阐释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感受 语言实践 儿童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我们的视野,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感受性阅读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作为新的阅读取向是与理性的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对立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旨在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使儿童习得语言规则、发展语言;而感受性阅读教学追求语文学习是在语言的不断的、大量的刺激、冲击之下而习得的,坚持的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三反一”,因此更重视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当下,不少语文教师积极实践,在探索中总结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良策,但是,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偏差也不断出现,与此相关的争议也不绝于耳。这两年我任教新课程第二学段语文,尝试着走感受性阅读教学之路,以人教社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选准感受文本的重心。



  小小年纪失去最亲近的、最可爱的人──母亲,这是何等的可怜,何等的痛苦。我读着《卡罗纳》,卡罗纳的那种无以言表的可怜、痛苦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此时,我想文本的大半文句渲染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在课堂上好好引领儿童感受。于是,第一稿的教学思路出炉了:



  1.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读全文,划划找找:用“──”划出写卡罗纳可怜和痛苦的句子。



  3.呈现句子,研读感受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



  4.划找词句,研读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时,我发现卡罗纳的可怜、痛苦也深深地走进儿童的心灵,儿童沉浸在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很难走出那痛苦的心灵环境,对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的文句产生阻碍。我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的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不是感受人们的可怜和痛苦。教者要在文本倡导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的平台上解读文本。于是,第二稿的教学思路出炉了: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划划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卡罗纳需要同情和关爱,用“──”划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写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同情和关爱。



  (4)划找词句,研读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



  两个学案过程虽相似,但是文本解读的重心却截然相反,第一个学案儿童在解读文本中感受语言的心向与文本的价值南辕北辙。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同理,如《巨人的花园》则应该把文本解读的重心选定在“共享快乐”这一主题,然后从这一视野去感受有关写巨人自私的文句。反之,阅读教学的效果则天壤之别。



  二、摸准感受文本的路径



  解读文本如果走理性之路,儿童很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很难和文本、作者心贴心零距离对话,很难感受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心灵之美,人文之美。反之,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学生容易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进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美、心灵美与人文美之中。



  《搭石》一课,儿童很难体会文情美,这不仅因为搭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还因为搭石实在太普通了,再加之课文采用朴素的语言蕴含美的语言方式来抒发质朴而深浓的情感。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没能以作者的视角与心灵去感受语言,要求儿童通过感受人民摆搭石和过搭石体悟当地人民的心灵美与和谐美谈何容易。教学中,我摸准感受语言的路径,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



  1.快速通读课文,学生谈谈读文后的感受。



  2.再读课文,从整体的角度走进作者的感受。(师:离家多年,作者难以忘怀家乡的人,难以忘怀家乡的事,难以忘怀家乡的一草一木,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生:搭石。师:文中那句话表达了这种意思?──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自由快速读课文,思考:那些画面是作者深藏心底的一道道风景。



  4.细读课文,抓词抓句品味课文的蕴含的美。(课文写得很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描绘出一道道风景的美。)



  艾略特说,艺术作品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求一个“客观对应之物”,换言之,一组事物,一个情况,一连串事故,为某一特定情感的公式;于是,当必须终止于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在教学《搭石》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儿童通过感性的画面感受语言,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作者的情感撞击儿童的情感,用文中语言蕴涵的美感动儿童,他们“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



  再如,教学《长城》第二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我尝试着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思路解读文本,教学效果截然相反。



  第一种教学思路:



  1.指名读文,课文写出长城的什么特点?(生:高大坚固)



  2.再读课文,哪些句子写出长城是高大坚固的?



  3.指导朗读。(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课文。)



  第二种教学思路:



  1.指名读文,你觉得长城设计怎样?(生:设计精妙。)



  2.再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设计吗?(感受古人的精妙设计。)



  3.指导朗读课文。(带着敬佩古人智慧的感受读读课文。)



  第一种按理性思路解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教学,儿童学习的兴趣不大,激情不高。第二种按感性思路解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教学,儿童抓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感受到宽阔的城墙顶便于守卫国土的古人通行,抓住“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有瞭望口和射口”和“三百多米、互相呼应”感受古人设计长城的精妙,感受长城是坚固的城堡,儿童内心对“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解读也水到渠成。



  三、顺应语言感受的速度



  叶圣陶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中要引领儿童像嚼口香糖那样反复品味词句,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语义,按儿童语言感受的速度慢慢地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意蕴。



  在教学《母鸡》时,通过“啄”字的品读来解读“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感受母鸡的负责和慈爱。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写得好?



  生:一点儿,紧叫,啄一啄,马上。



  师:鸡妈妈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的时候,它会想些什么?



  生1:这东西会不会太硬,儿女们能不能消化。



  生2:这东西会不会太大,孩子能不能吃得下。



  生3:这东西有没有毒,儿女们可以吃吗?



  生4:鸡妈妈告诉儿女们,快来吃吧!妈妈再去找更多好吃的。……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鸡妈妈?



  生1:它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一点儿可吃的东西让给儿女吃,这是多么慈爱的妈妈。



  生2:哪怕有毒,鸡妈妈也不管,一心想着儿女的温饱,这是多么负责,多么慈爱的妈妈。……



  再看《长城》“单看着数不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中抓“一步一步”品读句子。教学过程着这样展开的:



  师:读了这句话,谁都会感动,你想说些什么?



  生(陆续回答):修筑长城真不容易,古代劳动人民太辛苦了,长城用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



  师:再读读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那份感动。



  生:……一步一步。



  师(教师范读句子后):同学们,数不清的条石,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词语“一步一步”这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看到汗流浃背的人民一步一步地把条石抬上陡峭的山岭。



  生2:我从一步一步仿佛看到了抬条石人那发抖的双腿。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红红的肩头,皮磨破了,有的还淌着血呢!



  生4:我仿佛看到了有些人累倒了,怎么也起不来。



  生5:我好像听到了人民杭育杭育的声音,相互鼓劲加油的声。……



  师:带着这些感受,这些感动读读这句话。(学生有感受地读句子)



  想象是语言感受的发酵剂。在教学中,儿童透过“一步一步”这一镜头,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顺应儿童语言感受的速度慢慢合理地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变成生动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内心视象”。



  四、掌握语言感受的策略



  巴金不愧为大作家,用简约而不简单的形象性语言描绘出景美、文美与情美交相辉映的《鸟的天堂》。我是这样引领儿童感受语言感受天堂的生命力之美、和谐之美和作者对天堂与鸟的挚爱。



  1.在语义比较中感受。解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时,我引领儿童将“簇”与“片、张”、“堆”与“叠”送到句子的语境中比较,从外表和形象的两方面感受大榕树的强盛生命力,儿童自然而然理解了作者深爱大榕树的挚情。又如,解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引导儿童从情感体悟的角度比较语义。正如他们所说,“热闹”给人的感受是心旷神怡的,“吵闹”使人感受到心烦意乱。如此,学生从“热闹”一词感受到鸟的舒适生活和作者爱鸟的那份深情。



  2.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读着“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时,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看所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鸟,会“看到”(感受到)形状在“大的”和“小的”之间、颜色有别于“花的”和“黑的”、动态有别于“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无以数计、各种各样的鸟。



  3.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让观文者走进缀文者的情感世界,感情朗读不失为良策。如“真是一株大树”感情朗读的教学过程如下:



  (1)指名试读。(学生读的平淡而空泛,缺乏感受和体验)



  (2)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带着感受读句子。(通过本校校园12亩来感受18亩榕树的大,学生再读句子就有了惊奇、赞叹的感受。)



  (3)联系上下文语境指导朗读。(学生在解读“这句话回答了前文的什么问题”后,自然就读出了恍然大悟之情)



  4.在随文练笔中感受。“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看似是朴素的句子,却精妙地描述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我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_____,又错过了_____,看清楚了_____,_____”的句式随文练笔。学生在练写“云的变化快,千岛湖鱼多和足球比赛传球快”等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感受鸟的多和作者对鸟的厚爱。



  客观地说,感受性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沃土。但我深知感受性阅读教学符合儿童语言发展和语文教育的规律,能体现小学语文既姓“小”又姓“语”的特点。因此,我会和儿童一起在感受性阅读中让心灵的感受在语言实践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