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长春电影译制片厂的水平?
感谢你的邀请。
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单纯的很喜欢看电影。不敢说评价,只是自己的一点浅知拙见。
长春电影译制片厂早期红色电影作品占据较多,如《普通一兵》、《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等,在那个年代,深受观众喜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则译制了大量的国外经典名片,如《简爱》、《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等,也曾风靡一时。
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看原版电影而不愿意去看译制片。主要是和配音的整体效果有关。译制片也可以理解为电影的二次创作,口型,气息,情绪高度吻合的作品才更能够表达原汁原味。这一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那些老艺术家们,真的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我喜欢看一些外国经典名片,有很多译制片,确实很优秀。但也有一些译制片,打开看不到几分钟,因为如果连口型都对不上,那种感觉确实挺糟。
两个译制片厂在电影文化事业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电影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作者,优秀的配音演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止步不前,路只会越走越窄。只有推陈出新,顺应社会发展,才能够越走越远。
配音译制片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是那个年代中国观众接触海外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时主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译制片厂出品。其中长影厂的作品大都没什么名气,比较为人知晓的大概就是《罗马假日》和《寅次郎的故事》等少数几个吧,至于演员基本默默无闻。而上海译制片厂则完全不同,上译的作品精益求精,几乎是对原片的再创作,有些角色例如童自荣的佐罗,几乎让人认为阿兰德龙就是应该是那样的嗓音。上译厂的艺术精品脍炙人口,是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简爱》、《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音乐之声》、《佐罗》、《追捕》、《虎口脱险》、《冷酷的心》、《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尼亚》、《望乡》、《茜茜公主》。。。太多了!几乎我们能想起来的那个年代的经典都是上译厂出品的。而演员方面,邱岳峰、毕克、乔榛、尚华、童自荣、丁建华、刘广宁。。。艺术家们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声音形象,为原片添彩。虽然随着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欣赏情趣的转变,配音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上译厂的成就和作品永远是超越时代的传奇。
感谢邀请。
长春电影译片厂早年都是很多非专业人士在弄,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粗通文墨,所以翻译过来的片子,嗯,用网上的说法是很接地气,是人民群众所愿意听愿意看的。而上海译片厂则文雅一些。
长春电影译片厂(当时是译片组)早年因为大包大揽主旋律红色电影的译制工作而火了很长时间,而上海方面则是不愠不火的做着自己喜欢的电影译制工作,部分西方糟粕电影得以传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现在,长春电影译制厂包括长春电影制片厂都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受众很少。而上海电影译制厂则因为不断退陈创新,设备精良,现在已经编制独立,正当辉煌。
谢谢邀请,不会长篇大论,说一说我的想法,上影我看到最多的好像就是动画片了,了解不多。身为长春人,对长影多少知道一些,曾经牛逼过,好多第一都是在这里产生,但是因为没有长远的眼光,被很多电影公司超越,醒悟的有点晚,和其它电影公司有很大差距,我认为现在急需拍几部能有影响力的电影,长影有着很多独有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上。横店影视城有很多长影需要学习的,希望长影的发展带动区域的经济,不要变成扶不起的阿斗!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个问题说~实话还是上译厂的配音好听!
但必须说明,没有改革开放,也正是改革开放引进的,我们长这么大都没见过的好影片,才有了凸显上译配音人才的声音特色!
往上捣至五,六十年代的外国电影,也有上译厂配音的,真没感觉出有多好,只有出现了~高仓健!真优美,唐塔,阿绮婆,失村,卡西摩多,爱丝美拉达……!这才真正凸显出上译厂人员嗓音的魅力和各具特色的迷人声音!
长影译制片厂是建国初期翻译最多的苏联朝鲜电影,演员东北腔很重,根本不能与上影译制片厂相比。
上影译制片厂真是群星荟萃,译制的经典影片让人难忘!
长春电影译制片长大部分。都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译制片。上影厂比较全面,声情并茂,一直出不少优质的影片。
上译厂配音从人物到声音长译厂都无法相比,按现在说法上译厂是声音把译制片演活了,而长译厂太平谈太没有声音带动观众,反正我只看上译厂老配音艺术家所配的所有影片,百听不厌 !
长影译制厂一直被低估,其实并不比上译差,只能说各有风格。长影译制的《舞台生涯》《蝴蝶梦》等片是经典,比上译还好。
上译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