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阜新 | 寻找隐藏在阜新县城内的历史古迹
(本文除所注明引用的地图,照片和史料介绍之外,其余图文均为本人拍摄,创作,并享有著作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使用。)
笔者本人从小就在阜新县(官方简称为“阜蒙县”,民间则一直习惯称为“阜新县”)城长大,从出生直到高中毕业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生活在这座小县城里。县城面积很小,城区建立的四四方方,十分规整,街道横平竖直,永远无法迷路,走路十分钟不到就能从城东头走到城西头,即使在如此小的区域内,你也能在这里买到你想要的几乎所有东西,根本无须远走。
在未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以为城市就应该像阜新县这样子。街道宽阔笔直,步行就能到达所有地方。直到出去读书,见识增长后,才了解到一座城市原来可以那么大! 大到从城市这头走到城市那头根本无法用脚步来丈量。东西两端的区域简直像完全不同的两个城市一般。相比之下,我们的县城真的好小呀!
县城中心街--文化路鸟瞰(笔者摄于2016年)
县城最繁华热闹的中心--文化路,摄于2021年春节
工作之后,在家乡生活的时候更是屈指可数,每年只有过年的十余天时间能够在家。 每次回家之后,都会到县城的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家乡有哪些新的变化: 哪里又开了新店,哪里又建起了新楼。哪里的老房子已经被拆掉了。。。每年如此,仿佛成为了一种纪念的仪式,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对家乡的一种依恋和不舍吧!
县城内还存在的东北传统平房
小时候,我家住在县城南,人们管这片区域叫”南门”,姥姥家住在城东,人们习惯叫“东门”,就读的小学在“西门”,每天在头顶盘旋的飞机则停在“北门”。这些地方就分布在县城的不同方位,构建出一个东北人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可是,为啥叫“东门”呢?门在哪?我怎么没看到有门在呀? 曾经小小的脑瓜也纳闷过,可既然大家一直都这么叫,我也从未追溯过这些名字的由来。
县城南门,摄于2013年。现已拆除,目前是湖畔橙饰
直到长大之后,走过了不少地方,了解了些许历史后,我才慢慢地尝试以一种“旁观者”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了解我的家乡,这种视角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以为再熟悉不过的阜新县其实也有我们所不熟悉的一面。才知道我们一直以来所谓的“东西南北门”,代表着县城过去是筑有城墙和城门的!!!
伪满时期1935年的阜新县城地图,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1915年的县城地图,来自云泽学长。
根据网上找到的两份地图, 一份为1915年民国时期的地图。另一份为伪满时期的1935年《阜新县城街市图》, 可以看到,当时我们阜新县就已经是一个由四周的城墙围起来的标准的四方形了,并且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城墙中开有城门,分别叫做阜丰门、严爽门、新华门、庆历门。就像我们最熟悉的北京城的“正阳门(前门)”,“东直门”,“西直门” 一样。只不过为了方便记忆和辨认,慢慢地大家就以方位名称来代替这些有中国传统美感的名称了。而根据知名的文史博主—云泽学长文章中关于阜新县城的简要历史介绍,可以知道,我们一直以来生活的这个并不起眼的这个四四方方的小县城,是在1911年,也就是清朝的宣统三年迁移至此的,其实距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建城史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置阜新县,初治鄂尔土板(今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乡境内),因地处县境西北隅,管辖多有不便,遂于宣统三年(1911年)移至新县城(今县城)。
而通过观察现在的县城地图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格局110多年来基本没有变过,一直延续至今。
2021年的阜新县城市格局
而通过资料中对于城墙和城门的记载,也能从中了解到城墙的历史沿革,当时的城墙高约两丈, 相当于现在的近7米高。而在解放后,这些保护着阜新县城的城墙就慢慢被拆掉了。所以,如果有稍稍年长一点的网友,应该对城墙还有些许印象。可以将您关于城墙或者城门的 记忆分享在评论区。 而作为九零后的作者来说,已经完全不了解了。
1912年,阜新县城修筑土夯城墙,高约2丈,呈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公里。1914年县治修东西南北4门,名为:阜丰、严爽、新华、庆历。城门楼以青砖筑砌,门外建有瓮圈,后因年久失修,城墙破损,1933年重修,解放后逐渐拆除。
现在,在阜新县城内你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点关于城墙,或者城门的痕迹了。只有这些由来已久的地名称谓依然延续着。默默昭示着这座辽西小城的古老身份。
根据老地图显示的位置,东城门所在的位置应该就在现在东门交通岗的这片道路上。 现在这里人来车往,车道宽阔。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繁荣大街上绵延的土城墙,和威严的城门楼的样子。
东门交通岗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2018
东门交通岗 2021
东门交通岗 2021
由于目前无法找到阜新城门的照片,故此处附上北京正阳门(前门)的图片来让大家对城门和城墙有些基本的概念。当年的阜新县城门应该就是类似北京城门的“简化版”和“缩小版”吧!
北京正阳门,摄于2020
北京前面大街,正阳门箭楼,摄于2020年
2020年端午节,笔者到广州著名的荔湾区的“西关”一带游览参观时,我忽然又有了新的问题,哎?西关。。。 我们阜新老家也有带西关二字的地名啊!这个“西关”有什么含义呢?
广州荔湾区的西关大屋, 摄于2020年
好奇心驱使下,我又尝试搜索关于“西关”,“东关”的含义,看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有城门的时代,进出县城的城门也被叫做“城关”,人们习惯把东侧城墙外的区域,叫做“东关”,西城门外的区域,叫做“西关”。广州西关目前的区域,在当年其实就是广州城墙之外以西的区域呀!只不过后来城市逐渐发展,城墙拆除,原来城墙外的“西关”也成为广州的一部分了。 而阜新县的“西关”,“东关” 也是同理,它们同样是当年城墙外百姓生活的区域。
目前,在阜新县城的行政区划中,仍然有“东关村”,“西关村”两个行政单位。国内很多历史悠久的地市,县区也都有类似“东关”,“西关”的说法。
县城文化路西侧的西关村所在地
现在,当你走在县城的小胡同里时,如果细心的话,你还是能够看到墙上挂有几十年前的蒙汉双语的搪瓷老路牌。 路牌上的地名有的早已不再使用,有的则仍在发挥作用。除了上文说的东关,西关外,其实当年还真的存在北关,南关的!只不过目前已经不再这样称呼了。根据路牌所在的位置, 北关的区域现在在蒙医后面的一片区域。而南关则位于南环路以南,蒙古贞大街以西的这片平房区域。
县城内仍然存在的老式门牌,此处为“南关”
县城内仍然存在的老式门牌,现为万事达集团,此处为“北关”
根据这些线索,我在想,在2021年的今天,我能不能还在县城内找到一些证明这座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过去的痕迹呢? 根据我对县城的了解,大概知道在哪里最可能找到这些。目前,县城内只剩下两片平房区域(官方叫法叫做“棚户区”)。 较为集中的,且街区分明的一处平房位于县城西门至县法院的区域。另一处比较小的区域在县城自然资源局西侧。
阜新县城的卫星全景图,左下角的一大片区域就是还未拆除的平房
我们首先来到法院附近的胡同。我每次回家之后,都会来这转转,小时候,每天从学校放学后,我都要从这条胡同走路或者骑车回家。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这一片区域仍然还保持着二十年前的面貌。不过目前住在这里的人已经不多。很多房屋已经闲置许久无人居住。向南侧看,胡同口一个拱形门洞引起了我的注意。哎? 我忽然想起我小的时候,东门外姥姥家的胡同口也有一个类似的黑色门洞呀,之后为了盖楼,门洞就随之被拆除了。。儿时的记忆已经相当模糊,而当我再看到眼前的这个门洞时,童年时那个黑色门洞模糊的影像又逐渐地清晰起来。
门洞的正面(由于作者未拍正面照,此图自快手网友)
笔者拍摄于2021年,从门洞内向外望去
我之前一直没有认真注意过它,但是今年我仔细一看,才意识到它是青砖砌成的!!从所选用的青砖来看,证明这是一处相当有历史的建筑了!胡同左右两侧还有类似公告板的区域,应该是六七十年代为了写宣传标语而改造出来的(单纯个人猜测,如有不对请网友指正)。 目前查不到任何资料介绍这些门洞的建筑年代,不确定其是清代的,还是民国时期的民宅的附属结构,那就笼统地成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吧!目前这里面住了很多家人家,不过根据我个人的判断,在他建成时,这原本应该是一户大家的宅邸的大门洞,后期应该是由于时代变革,或者人口增加。逐渐就演变成了公共胡同的门洞。
在北京现在的一些老胡同里,你还能看到类似的门洞(如下图),只不过眼前的这座门洞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大小上都没有北京胡同中的这些门洞美观,气派。毕竟在数百年历史的古都北京生活的,可都是当年的皇亲国戚,或者八旗子弟。与他们相比,当年住在阜新县城的人家,无论是财富上,还是地位上还是低了一点。所以其住宅的形制自然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 不过可以作为一个时期的门洞结构的参考。
北京胡同中的门洞,摄于2020年
继续往前走,还有一处相同形制的门洞。目前也仅剩门洞的外立面,从图片上还能看到青砖结构上面还有后期使用红砖修补过的痕迹。 而胡同顶上的顶棚都被拆掉了。只有木质的横梁依然横亘在胡同的左右两侧。目前这片区域已经列在本地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这些经历过百年风雨的老式门洞可能将会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彻底消失在阜新县城的土地上。。
残破的青砖门洞和胡同
除了路上的这两个破败的门洞,法院后侧还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宅掩映在一片柳树之中,围墙,大门也都是青砖砌成的,里面有小院。之前这里面是一家古色古香的小饭店,院内有小型的水池,假山。今年再去看的时候,已经大门紧闭,处于停业状态了。读者中应该有在此吃过饭的网友,还请在底下分享您对于老宅历史的印象和见闻!
法院背后树木掩映下的青砖老宅
法院背后神秘的老宅
除了这片区域之外,在蒙古贞广场北侧的县委大院内,还有一处青砖建筑。 这座青砖小房子静静地坐落在县委大楼身后。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中式传统的人字形坡顶。屋顶上有瓦片覆盖,屋脊上还有脊兽装饰。老式的木格窗相当复古。
小屋屋顶上的屋脊兽
小屋的侧面,能明显看出其与西侧的房屋的不同
老房子的正面部分
中式传统木窗框,相当精美
木窗的特写
根据目前所能找到的阜新县城民国地图来看,目前县委所在的区域在民国时期1915年绘制地图时就是县衙的所在地了,所以这栋小房子当年应该就是县衙门内的一处办公用房,或者官邸。
县衙门所在地就是今天县委的地址
当初是随着县城蒙古贞广场建成时2008年左右(或者更早,笔者已经记不清了),县委大院的院门也随之拆除,大院内的区域也成为广场的一部分,方便人们在县委大院内自由活动,锻炼身体,因此这栋建筑才被大家所见识。不过这座小房子何时建成,用途为何。笔者也没有查到任何资料。如果有之前在县委工作过,或者了解这栋建筑历史的网友,还请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相关信息。让我们更加了解这座小屋的过往历史。
蒙古贞广场上望县委大楼,2021
所以啊,我们的县城事实上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多民族聚居融合所形成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相当丰富!只不过我们一直都没有在意过而已。之前的我一直觉得县城内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实属是相当无知的行为!想到这,不禁相当羞愧。
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适当保护这些有年代感的老建筑,将它们开辟成小小的历史博物馆,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哪怕仍然作为私营饭店经营下去,服务大众,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是这座城市经历时代变迁的证据,是历史的年轮。透过它们,我们能够切身地体会得到历史的厚重感!如果它们被拆掉了,我们县城内就再也找不到能够代表我们这座古老县城历经悠久历史的建筑了!那真的是我们自治县人民的一大损失呀!!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阜新县城老建筑的线索或者信息,还请多多在文章下留言,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了解这片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小城!!更深切地热爱这片养育我们成长的故乡!
参考资料今日头条,云泽学长的博文《阜新旧影丨日伪时期的阜新县城地图、街道》。孔夫子旧书网, 阜新县城老地图。快手APP, 阜新县城胡同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