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唐本高,唐本友唐生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老子其人其书(二)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考...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唐本高,唐本友唐生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其人其书(二)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考据,历来聚讼纷纭,近世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冯友兰等皆疑《老子》晚出,最早不过战国末期。更有钱穆先生考定《老子》出于东汉,言之凿凿,《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本出,这些学者的考据不攻自破。先师王明教授曾撰《论老聃》载入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王明先生采用清人汪中的说法,认为孔丘问礼者为老聃,著《老子》者为太史儋,并随和梁启超以《史记•项羽本纪》之“上将军”之官职出于战国等史料论证之。他晚年却又反悔,发现“范蠡称上将军”载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可知“上将军”之官名春秋时亦有之。司马迁既明言老子西出关,“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何必多事归诸太史儋耶?不想先师王明先生1992年逝世后,郭店楚墓《老子》竹简本出,和今《老子》传世本文字相差甚多,饶宗颐先生认为竹简本乃儒生所记《老子》的节本,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竹简本乃老聃所著《老子》初本,今本《老子》乃太史儋所著,反而更坐实了清人汪中的猜测。又有美籍学者何炳棣院士在2000年11月《燕京学报》撰《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竟从司马谈、迁身世及所记老子后裔世谱入手,  论证《老子》著于《孙子兵法》之后,老子即为太史儋。然而揆诸《史记》多篇史料,孔子问礼于老聃其言不虚,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本为三人,史料证据也非止一处。司马迁毕竟没有直书“太史儋之子名宗”、“太史儋著书上下篇”,何炳棣院士的考据巧则巧矣,眼下也不过似清人汪中的一种“推测”而已!

盖老子之道学,乃史官历代相传的学术,《道德经》中提到古之圣人,凡二十六见,“强梁者不得其死”,出自周庙金人铭辞。老子之思想,亦不难在《书经》、《诗经》中找到类似语句。《说苑•敬慎篇》记载春秋时晋人叔向引用老聃之言,亦见于今本《老子》。《史记》之《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庄子》、《吕氏春秋》、《礼记•曾子问》等,多处记载孔子师事老子、问礼于老子之事,老子年长于孔子应无疑义。关于《道德经》的成书过程,决不会为晚于孔子的太史儋所著,而此书初本的始作俑者,当是《史记•周本纪》、《国语•周语》、《国语•郑语》里记载的西周史官伯阳甫(或曰“伯阳父”)。伯阳甫于周幽王时为太史,可以“登春台”、“享太牢”,《道德经》中的文字描述,以史实证之,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等,亦不晚于周幽王之时。《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这是中国文献中最早论及阴阳的文字,和《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相一致。《国语•郑语》又载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郑桓公时史伯为周幽王之司徒,史伯即伯阳甫,又称“太史伯阳”,曾预言西周将亡,“祸成矣,无可奈何”,“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其睿智博学,必为《道德经》初本的著者。其实,《列仙传》、《老子铭》、《老子音义》皆谓老子“字伯阳”,《索隐》司马贞注“有本字伯阳”,“老子号伯阳父”,可见唐本《史记》有老子字伯阳号伯阳父之说。《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唐固曰:“伯阳甫,周柱下史老子也。”《吕氏春秋•重言》注云:“老聃学于无为而贵道德,周史伯阳也,三川竭,知周将亡,孔子师之。”这样,我们就不难扫清老子其人其书上的疑云,原来《道德经》之初本,作于西周幽王时之太史伯阳甫,由史官承传下来,垂二百载至老聃形成道论,以道的高境界和大视野对史伯的德论重新解释和发挥,亦有注文窜入其中,而成今本《道德经》。是以《庄子•天下》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云:“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故可断定老子为孔子之师,姓李氏,名耳,字聃,春秋时周守藏室的史官。老莱子、太史儋盖亦传伯阳甫与老聃之学,故后世疑其为老子。司马迁本着“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原则,声称老子“或言二百余岁”,盖以伯阳甫的年龄计之也。

北京华夏知古文化院提供

接骨木,你知道多少?

今天去乡下转,看到一棵树非常特别。杏树开花,柳树发芽,都很正常,而这棵树,居然长出了很大的枝叶,叶穗顶端还有花穗,我居然没有见过,感到非常新奇。于是,去问主人家。一位老婆婆出来了,告诉我,这是樟树,可以泡酒活血,木头做成箱子不会生虫子。我一听,非常神奇,于是就向老人家要一棵。老人说,树枝插在地上就能成活。但我还是从树根下刨了一棵幼苗,运回来栽在了我县城家的花池里。

但我通过手机软件查询才知道,这压根不是樟树,因为樟树只在南方生长。这是北方神木接骨木。接骨木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6米;老枝淡红褐色,具明显的长椭圆形皮孔,髓部淡褐色。适应性较强,对气候要求不严;喜向阳,但又稍耐荫蔽。以肥沃 、疏松的土壤为好。喜光,亦耐阴,较耐寒,又耐旱,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常生于林下、灌木丛中或平原路旁,根系发达。忌水涝。抗污染性强。接骨木自古就是一味重要 的中药材,气味甘、苦,平,无毒。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唐本》)。其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

接骨木,你见过吗?

接骨木,你懂得多少?

本文唐本高,唐本友唐生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