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夏后(夏后桀怎么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后是皇天后土的后。山海经里有夏后开(開...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夏后(夏后桀怎么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后是皇天后土的后。山海经里有夏后开(開泰)、夏后启(啓土),是说夏后开、夏后启开启了天神地祇合祭共祀的先河,于是禹古国就进化为夏王国了。

上古三代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有国家机构的朝代。夏朝初期,最高统治者称后,如夏启被称为夏后启或夏后伯启。直到少康时期,统治者开始称王。

之所以称王,是由于古代先人认为,王字本身具有特殊意义,即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代表一个贯穿天地的人。以王为称号,表示自己是天地人的主宰,只有自己才能统治天下万物。

按象形文字解,王的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斧钺之刃锋向下者,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因以称王。

春秋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汉武帝时,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商君是称“王”,夏君是称“后”,“后母”就是夏后的母亲,“后母戊鼎”就应该是江南夏都的宝物!

四合院艺术馆

青铜巅峰时代 殷商王朝会造出传国九鼎吗?

#管子# #国学# 博匀笔记

博匀经典晨读(1039):《管子》:《国准》——第一段:视时而立。

《国准第七十九》,本篇是讲国家的平准政策的原则和方法。也是轻重之术运用的一部分。我们依然挑选段落进行解读。

原文:

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闻乎?”

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

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

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

诠释:

齐桓公问政于管子:“用轻重之术进行国家平准调控的原理可以讲一讲吗?”

管仲回答:“国家的平准政策,其核心就是一定要根据时势的不同而设立具体的政策措施。”

桓公说:“什么叫根据时势设立平准政策呢?”

管仲回答:“黄帝统治天下时,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小心躲避凶禽猛兽的伤害;有虞氏统治天下时,当时主任务是治水疏山;夏后氏统治天下时,主要是烧山焚泽,开垦土地,不让人们去专营其它事情而谋利(专注于开垦荒地);殷商统治天下时,不允许诸侯单独圈养牛马,不允许私人拥有利器;到周人统治天下时,重点放在了设立专门的各级官职,并选贤任能,建立储备。这五个朝代的做法各有不同,但对轻重之术的原理运用是一致的。”

今日思考:

道是不变的,是一致的,是永恒的,然而术是变通的,方法是无穷的。没有道的术,没有原理的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成功了也是偶然的成功。有了基本原理和规律作为基础的认知,才能在任何时候透过纷繁的表象直击本质。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国主要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大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禹。禹原为夏后代部落首领,故国名“夏”。

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今河南商丘),便以“商”为国名。

周:周武王灭商,因为周文王曾居住在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周”为名。——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敬谢原图作者

杨慎这个人,你可能没听过, 但一定听过他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关于杨慎, 有几件有趣的事:

1、杨慎是状元郎, 但他第一次考试落榜,竟然是因为风吹烛台,烛花落到了他的卷子上,把卷子烧毁了!

2、杨慎非常博学。像“水尽源通塔平”这种六个字的奇特地名,还有“侯莫陈”这样三个字的稀少姓氏,他都知道。

3、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就是挑起大礼议之争,率领百官逼嘉靖皇帝认伯为爹的那个。杨廷和失败后,杨慎拿过接力棒,带领百官在紫禁城左顺门(皇帝家门口)嚎啕大哭,美其名曰哭谏。所以,嘉靖恨透了杨廷和杨慎父子,把杨慎打了两次板子,永久充军流放到云南,六次朝廷大赦而不赦。

4、杨慎的才气加上其父杨廷和在官场经营多年的人脉, 杨慎在云南的生活得到当地官民的很多照顾。杨慎时常与二三好友共登大苍山,同游洱海,寻访南诏古迹,徜徉其间,泡温泉,品香茗,赏古玩,好不惬意!有趣的是,恨透了杨慎的嘉靖,一直以为杨慎在流放地吃苦受罪,有一次听到身边的人说杨慎在云南“既老且病”时,眉眼间都透着舒畅。

5、杨慎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本来是感慨秦汉时期历史的,是清代毛宗岗父子看了之后,觉得很符合《三国演义》,所以才加到《三国演义》的开篇。

6、杨慎还有一首词《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被冯梦龙放到了《东周列国志》的开篇。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20-10-19

万象入星辰

后弈追杀巴蛇,一路从四川追到湖南。快到洞庭的时候,被后羿追到射杀。《山海经》上古三大经,有什么理由去记录杀蛇的故事。那是对夏后第三代君主,太康的记录,后弈代夏。 而夏都之阳城,其地理位置,应参考 古南岳山,即幕阜山。岳阳现在是南岳山的西,但在上古确是南。岳阳即天岳山之南,但岳阳城中的巴陵就是太康被杀的位置,距离真正的夏都阳城,还有一段距离。真实所在,应该在洞庭湖中,岳阳与益阳的连线上。古洞庭根本没有现在的洞庭湖,而是大洞庭平原。 阳城之位,上5000年的天下之中,是天岳山之阳 。 不是现在中岳嵩山之阳。 在上古,天岳山是北纬30,而现在是北纬28,这是 地球磁场变化引起的。现在的南,是以前的东。 看《荒经》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最后,后弈代夏,不是后弈射日。因为射日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弈,不是夏商周的弈。我乃银河,星光璀璨,国祚永昌。

#分享今日的感悟# 以谦卑的心修炼自己,帮助别人

水,它总是向下,向下,可它却流成了江河湖海;山,它总是沉默,沉默,可它却在无言中耸立成一处风景;春很谦卑,它总是在凌厉的冬后悄然而至,可它却温暖了生命,催开了花朵;秋,它总是在喧闹的夏后静静到来,可它却带来了收货,带来了果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颗谦卑的心。

伟大的人,尽管功成名就,也往往会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越懂得以谦卑的心修炼自己的人,也往往越容易接近成功,越能够从成功走向伟大。

【原创作品】:《夏朝第3期》

夏朝一共相传了17位帝位,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这17位君主执政的年份分别如下:

第1位禹:文命,(公元前2027年到公元前2061年),在位时间10年。他是继舜帝后为帝的,国号夏后,故称夏禹。

第二位姒启:(公元前2057年到公元前2019年),在位时间39年。他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他就即位成为了天子。他即位后击败了有扈氏的反抗,从而巩固了夏王朝的政权,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第3位太康:(公元前2018年到公元前1990年),在位时间29年,他是夏启的儿子,继位后称为王,他生活奢侈,荒淫无度,至使朝政松弛,有一次他在外出打猎的时候,有穷氏首领的后羿带领着部下乘虚而入,自己当上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第4位仲康:(公元前1989年到公元前1977年),他在位时间为13年,他是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朝的国势。

第5位相:(公元前1976年到公元前1949年)在位28年。他是仲康的儿子,他即位的第28年的时候,因为寒浞攻打他,结果相被杀。

第6位少康:(公元前1908年到公元前1888年)在位21年。他是相的儿子,他即位后终于推翻了入侵夏国40多年的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君。

#潮州头条#娥皇“三身国”是潮州话渊源

潮州城是舜帝、娥皇年轻时组建的,良渚受淹前后,舜帝命“夏后总师”向高地转移,十八年后,舜帝自己也向“娥皇三身国”转移。并在良渚南的“三天子都”住了三年(帝居三年为都)。《竹书纪年》:“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逐陟方岳。五十年,帝陟。”正是记载这一时间点。

《大荒南经》尧舜时代记载有:“娥皇生三身国”,其护卫队“黍食使四鸟”,是相对于《大荒南经》的北方来的。

而在《大荒西经》有“先民之国,谷食使四鸟”的记载。说明“使四鸟”这些人是在南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已改变了饮食习惯。是当地的开埠祖“先民之国”,符合舜帝时期迁移路线和过程。

《大荒南经》的“三身国”大部,从潮州城经苍梧,最后转移至巴蜀,是巴蜀有潮州话的历史渊源。

而“三身国”也在《海外西经》(商代后期),重新说到:“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这个时候已经是商代后期,说夏代“夏后启”时期的事。“一首而三身”,还是一首领,有三身山神保佑之城的意思,证明“三身国”大部,迁移至苍梧时,舜帝去逝,最终和“夏后总师”在西北会师。

《山海经》总的时间线是:尧舜禹大荒野,商人脑海内,一周脑海外,春秋山林盛。

在时间线上,东南沿海南流江入海口潮州城的“三身国”是源头。在西南巴蜀分成了“先民之国”和“夏后启北”的“三身国”。

本文夏后(夏后桀怎么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