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交流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论
广东省陆河县实验小学 叶纂妹
摘 要:打造精彩高效的课堂,从何着手?实践证明,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层次。一节课如果教学的层次分明,有清晰的课时概念,有有序的朗读指导,有梯度的学法指导,有层级的问题设置,有层次地激发情感,就一定会出现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激荡成趣,和谐相生的局面。教学设置和操控越有层次,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越能吸引学生渐入佳境,就越有效。

关键词:教学层次;课时概念;朗读层次;学法梯度;问题层级

听课是我们做老师的每周必修的功课。听课中,我感触最大的是:一节课是否精彩,是否高效,决定因素不是有无亮点,而是在于课堂教学的层次。所谓教学层次,就是理清教学内容的难易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有条理地逐层深入,探索未知的问题。教学程序越有层次,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越能吸引学生渐入佳境,就越有效。下面就拿语文课为例,来探讨如何讲究课堂教学的层次。

在有的老师看来,语文学习内容感性,所以语文教学是随性的,组织的课堂教学如猪八戒踩西瓜皮,上到哪算哪,下节课接着上便是了。其实不然,首先,课堂教学忽视层次,课堂就没有侧重点,分不清主次,导致出现高耗低效的混乱局面。其次,如果课堂的设计在同一层面,无梯度,就会导致教学环节的简单重复,学生的学习兴味索然。再者,教学环节没有层次,教学无法深入文本,在浅层次低效迂回,不但触及不了学生的内心,而且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清晰的课时划分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学亦然。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课时的衔接,要有清晰的课时概念,做到每一课时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学才有侧重,训练才能扎实,重点才能突出,难点才有时间来突破。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就是在一节一节课中逐渐提高的。如果没有课时概念,就会让教学在低效中迂回,在浅层次里周旋。

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第二课时的研究上,对第1课时匆匆走过场,只为第2课时作铺垫,而出现了第1课时松、任务轻,第2课时紧、任务重,甚至还要用第三课时补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思维,形成了人为的课时倾斜。例如,《四个太阳》的第2课时,出现了探究“朗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自读,找出写了四个什么太阳,怎样的太阳”之类的教学内容。让听者听得云里雾里一塌糊涂,十分困惑:第一课时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学了一节课下来,读课文还有不认识的字?四个太阳是怎样的都不知道?这第一课时也太低效了吧?

语文课在第一课时一般要注意到对预习的检查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落实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严字当头,“五个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颠倒词名、不读破句子)的任务。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认真指导,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进行识字和写字指导。而在第二课时重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并能适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上课伊始,可对字音字形、课文的大致内容等问题作简单的梳理、复习检查,然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读懂课文,积累语言,读出感情。

应该说,每个课时均有各自的任务,把三维目标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最有效的组合方式,在方法和策略上的调整与改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课时层次分明,通过扎实训练,节节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层次的朗读训练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把握了读的层次就把握的学语文的关键。但是,在听课时经常看到,老师们还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由于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起来就很难入情入境。其实,重视读不是一遍一遍简单重复,而是每一遍读有每一遍的目的,老师重视引导,让朗读与词句的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实现朗读训练追求的效果。

如《翠鸟》的第一段,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是描写小动物外形的范本。教者应准确把握,并采用恰当的教法,可以采用教师引读,感悟写作的顺序;可以抓住重点词读,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感受翠鸟的形象;可以借助资源训练读,如课件资源,图文结合读(看图描绘读,看着画面读,想象画面读,借助画面自己描述读)加深形象的理解;可以以重点词为脉络,引导学生练习背诵,积累语言……富有层次的朗读,把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是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中心的感悟。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仿说、仿写小动物,便有路可循,水到渠成。

再如《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师如果没引导学生好好理解没有火的日子的痛苦和有火时的幸福,仅匆匆走过场,课本的语言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就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有火,人们 ” 和“自从有了火,人们 ”,由于学生大脑里没有储备有语言,说的效果自然不好。相反,如果理解到位,积累了语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巧妙的融合,学生肯定能说会道。

学习语文,不是老师教过,让学生读过,学生便掌握,而是要学生理解了语言,并在反复诵读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再到联系生活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涩到流畅,到品词句读出感情,到口诵心惟,甚至熟读成诵的过程,有序地训练。课课如此,学生必然会训练有素。

三、有梯度的学法指导

注意学法指导的层次,能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从归纳掌握方法,到尝试运用方法学习新知识,到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这个过程体现学生能力的由低向高的发展的历程。学习了同类型的字词,让学生掌握了规律,再次出现类似就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成功的愉悦。例如《一株紫丁香》,老师通过引导发现第一节的最后一字的“院”“前”,发现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老师点拨:“这是诗歌的特点之一:押韵。押韵能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然后让学生读中感悟音韵美。接下来学习中,学生很快发现并总结出:“这首诗的押韵,都是押‘an’。”并且在诵读中巩固认识。对书中类似的诗歌如《欢庆》《一株紫丁香》等就容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从而初步掌握诗歌押韵、节奏、分节等特点。

另外,小学的课文每册都有一些文章的构段方式相似或承接比较紧密的,例如《四个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新型玻璃》等,这种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范本。这样的课文,如果逐段平均用力,很容易导致视觉、听觉疲劳,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如果采用渐进式学法指导、运用的方式,例如,采用师生共同学习其中一段,教师扶着学生学另一段,放手让学生学习其他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创设一个情境,一个平台,让学生交流自学的收获,在师生、生生互动,教师的适时引导中提升教学效果。

有层次的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引导有层次,学生学起来就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就有新鲜感和趣味性。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这样,让学生逐步感悟学法并主动求学,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在思维、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走出设计杂乱,教学过程呆板、无序、枯燥的泥潭。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让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四、有层级的问题设置

课改后的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学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很值得思考──有的简单地理解为探究就是多设置问题,为了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清晰理解,用一个个问题追问学生,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在师生交流中的体会。表面看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这种不假思索的抢答,望文生义的臆断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感悟。有的文本似乎在教学中的地位仅仅是引出话题,教者往往围绕“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教学,学生活动由此出发,信马由缰,任意驰骋。如此抛开文本学语文的做法,是与语文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问题设置的前提是围绕文本。我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励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问题设置的关键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稍加努力但又得花点儿时间去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反应肯定不热烈;太容易,老师刚说出口,学生已经不假思索就答出来,又失去讨论的意义。

要设计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先要了解“问题的层级”。问题有层级吗?如果单就问题本身而论无所谓层级,如果我们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联系起来看,学生围绕问题而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就是有层级的。有的虽然一节课提出了不少问题,然而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却不多,大部分问题停留在“知道”层面,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作用不大。

那该怎么设置有层级的问题?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从整体入手,精选内容,梳理出一两个整合性问题切入。例如学习一段话,可以先问学生“这段写什么”;再问“抓住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探讨“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精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简单的几个问题,从“整体把握入手──具体深入了解写法──字斟句酌中感悟人文内涵”,层次分明,克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善问的老师还会灵活地采用追问,使学生思考更深入。

五、情感激发的层次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沟通知与行的桥梁,激发认知的动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做老师的首先要努力创设教学的情境和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一老师在教学“果园里,果子熟了”,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种果子、几种果子到许多果子的图片,其实就是创设三种不同层次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一步步激发出来,与文章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其次是要注意运用有层次的指导,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的“受罚”部分,当学生与老师都游离于文本外,在空洞地说“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根本触及不了内心,这样的朗读与理解都是肤浅的,毫无效果。可是当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通过多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想,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学生在分析理解中读,在读中分析理解;在体会中表达,在表达中体会。因为议得有层次,从而由学生个体情感的激发,促进群体情感的凝集。通过多元读与议,真正使学生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升华。

这一系列教学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风暴”,还将“读、说、听”与“感、悟、思”等语文实践活动与心灵体验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教学在关注“语文”的同时更体现了“人文”。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就语文而言,是母语教育课程,它不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过程,还是一个滋养心灵、发展生命的过程。就课堂教学来说,知识不能采用头脑轰炸式的简单叠加堆积、灌输,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讲究教与学的层次,研究层次的艺术,用智慧点燃智慧,让智慧与激情齐飞,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打造精彩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