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预览 (一)用活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的内容有些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存在差距,恰当的调整教材内容,还知识以本来的面目,使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以上案例利用学生爱动手、喜欢创造的天性,通过学生动手画组合图形、讨论修改图形数据等数学活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变地生动、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中,快乐学习。

(二)层层递进,建构知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教材内容,最后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方法的掌握的更加灵活。如学生自主画出组合图形后,通过“观察这些组合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进行辨识、判断和反思。接着,借助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但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组合图形添上必要的数据。从添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数据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有些数据可以合二为一,但能代表两个条件。接着再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创造的组合图形面积。最后,通过计算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组合图形,使学生意识到分割法的局限性,学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掌握了组合图形的构成、数据的选择和计算的方法。

(三)激活经验,培养观念

数学活动的的设计应该激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观念,树立起直观。当学生在讨论两个基本图形的组成时,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对组合图形的生活表象,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考:“补充数据和现在寻找数据,有什么联系吗”时,引起了更多学生对补充的数据进行二度审视,和对其他组合图形的数据对比,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培养处理数据的能力,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当学生经历了以上两个数学活动之后,接着再用添补法计算生活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使学生形成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几何图形的空间变换观念。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不断遇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的“练兵场”,要使这个场地的作用最大化,研究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用好教材 激活经验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与反思

古林镇中心小学 章东海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吃透教材,熟知学情的情况下,创造性的改编教材,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再设计层层递进、紧贴学生思维的学习活动。对此,笔者结合一则教学案例来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教学案例]“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1.创造组合图形(学生在白纸上作画后,拿到实物投影下展示。) (1) (2) (3) (4)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组成的新图形,在数学上叫做“组合图形”。(板书课题:组合图形)观察这些组合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如果从整体上看,4号图形就是基本图形。但从图形的数量上看,它就是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组合图形。说明看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2.研究组合图形(1)讨论计算方法师:观察的很仔细!如果要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打算怎么算?生生相互补充:分开算;不对,分开算好后,再加起来。师:像这样,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然后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最后再加起来的方法,叫做分割法。(板书:分割法)(2)补充整合数据师:现在可以算了吗?(不行,还得有数据。)那怎么办?(注上去。)那好,大家开始吧。小组合作补充数据,后在实物投影下反馈: (1) (2) (3) (4)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讨论后反馈:生:1号图形中三角形的高和3号图形中长方形的宽,数据不正确。生:1号图形中的高应该和底差不多长,3号图形中的上底应该和宽相等。生:我觉得高可以定为3cm,上底1cm改成2cm。生:1号图中三角形的底或者正方形的边长可以任留一个;3号图中梯形的上底或者长方形的宽可以任留一个。师:诶,2号图中3个4cm,大家为什么不任留一个,去掉2个呢?生:一个也不能去,三个4如果去掉任何一个,都求不出长方形的面积或者三角形的面积,当然也求不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师:大家觉得图中的数据应该符合什么要求?讨论后小结:第一,要与本图实际长度相符合;第二,一个数据表示两个条件,就不用重复注明;第三,每个数据只代表一个条件,就要分别注明。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周全。(3)计算图形面积 师:现在,可以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吗?试试看。全班反馈:1号图形:3×3+3×3÷2 2号图形:8×4+4×4÷2 3号图形:2×3+(2+4)×3÷2 4号图形:5×4+6×4÷2; (5+6+5)×4÷2师:谁来介绍一下,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每个式子说了很多话。)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从你的式子上读懂你的方法?生:在式子上加上小括号或者中括号就可以看出每一步的意思,而且计算时也不会搞错运算顺序。1号图形:(3×3)+(3×3÷2); 2号图形:(8×4)+(4×4÷2);3号图形:(2×3)+[(2+4)×3÷2 ];4号图形:(5×4)+(6×4÷2);师:这么长的式子,大家是一下子想出来的吗?生:不是,先算出一些计算要用到的数据。师:那么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补充数据和现在寻找数据,有什么联系吗?生:补充数据是把数据合并,寻找数据是把合并的数据找出来,刚刚相反。师:生活中也有一些物体的表面是组合图形,出示 你有哪些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左图)讨论后反馈:大长方形的面积-空白梯形的面积:(48×25)-[(20+26)×8÷2]师: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用分割法?(麻烦,步骤太多。)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有时候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用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减,而不是相加。师: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可以把它叫做“添补法”。(板书:添补法)师:学到这里,下次再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想要对其他同学说的?讨论后小结:在计算之前,有些数据先要算出来,而在补充数据时却要把它合起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分割法,一般要把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也可以用添补法,一般要用完整的基本图形面积减去空白的基本图形面积。[思考]在《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有效的辨识组合图形的构成以及准确寻找数据的能力。借此,笔者进行了以上教学尝试,引发了几点思考:(一)用活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的内容有些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存在差距,恰当的调整教材内容,还知识以本来的面目,使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以上案例利用学生爱动手、喜欢创造的天性,通过学生动手画组合图形、讨论修改图形数据等数学活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变地生动、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中,快乐学习。(二)层层递进,建构知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教材内容,最后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方法的掌握的更加灵活。如学生自主画出组合图形后,通过“观察这些组合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进行辨识、判断和反思。接着,借助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但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组合图形添上必要的数据。从添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数据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有些数据可以合二为一,但能代表两个条件。接着再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创造的组合图形面积。最后,通过计算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组合图形,使学生意识到分割法的局限性,学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掌握了组合图形的构成、数据的选择和计算的方法。(三)激活经验,培养观念 数学活动的的设计应该激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观念,树立起直观。当学生在讨论两个基本图形的组成时,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对组合图形的生活表象,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考:“补充数据和现在寻找数据,有什么联系吗”时,引起了更多学生对补充的数据进行二度审视,和对其他组合图形的数据对比,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培养处理数据的能力,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当学生经历了以上两个数学活动之后,接着再用添补法计算生活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使学生形成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几何图形的空间变换观念。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不断遇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的“练兵场”,要使这个场地的作用最大化,研究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