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获奖论文语文课堂小组教学的反思与探究
来源:
2021-05-31 14:17:07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语文课堂小组教学的反思与探究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不少的误区:轻文本知识,盲目追求多活动;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空热闹;学生参与不均衡;讨论问题无价值;课堂评价单一,缺乏激情。要把课堂真正搞活,取得实效,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反思。我们认为,应做到: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合理设问,适时调控;评价多样,激励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模式,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取得实效。
关键词:小组教学误区方法探索
“小组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试行了一个学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每一节课都显得如此热闹非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许多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研究之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存在着与想象中有很大差距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 小组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是语文课轻“语”重“活动”现象。老师们不恰当的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将重心集中于课堂活动。使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过于追求所谓的合作,走向了极端。加之教材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将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难点地方都不太懂,就匆忙的做了许多引申和发展,只把目光放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上,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二是学生的合作浮于表面。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而有的学生看起来是在进行小组讨论,但是实际上可能在说些与课堂无关的感兴趣的话语。由于他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讨论,又讨论到哪里?即便是在讨论,讨论的内容也相当肤浅,这样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最终还是导致会的自然是一些优等生,不会的还是落队。
三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因为他们知道的知识较多,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内向或者知道的知识很少,却习惯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小组活动形式就失去了兴趣。
四是选择问题的随意性。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
五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新课标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构建了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评价平台。但是目前的小组教学上很多教师把评价大权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说了算。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小组教学评价中仍未从高高的权威神坛中走下来,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仍然深远地左右着我们的教师,从而影响着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语文课堂小组教学的探索
一是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是合理组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交换角色。教师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内外向等)保持相对均衡,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和学困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都要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要选出代表,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是明确要求,善于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做到: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团体,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而不是与问题相违背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目标的获得,而且能保证团体的凝聚力。②积极倾听,适时反馈。合作学习是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因此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团体成员的发言,适时作出合理的反馈。这既是一种礼仪和教养的表现,同时也使对方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甚至可以成为双方继续交流的催化剂。倾听他人的发言可通过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和眼神的接触来体现;还可以表现为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人的谈话做出一定的总结、阐述或质疑;还可以是自己的谈话内容应与他人的谈话有关。③控制自己的谈话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如《景阳冈》一课中武松“三闪”一段中的“闪”字用得好,生动准确,深刻地写出了武松的勇敢、机智。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闪”一段写老虎对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初读此段后,教师设计的第一个讨论问题是:既然“闪”就是躲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作者用“闪”不用“躲”?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来。教师就采取了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形成大组讨论的方法。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仔细思考后,他们展开了小组间的交流,有的小组说“闪”显得动作快,而“躲”则比较慢;有的小组说“闪”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笨手笨脚;还有小组的说“闪”是主动地躲开,而“躲”则显得胆小,被动。各小组不同的答案经过综合,终于弄明白了“闪”虽然就是侧转身体躲避,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一般的躲开有所不同。大家都认为,这儿用“闪”比用“躲”好,能够突出武松的动作灵敏,灵活,胆子大。教师就随机表扬大家能够小组间交流,而且读书认真,会动脑筋,学生高兴劲益于言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