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一堂公开课的40分钟背后,需要付出的汗水也许只有当事人记得最清楚。开学初布置任务的时候,我凭着自己还年轻的干劲,挺下了这个重担。10月下旬开始备课,28日周二下午第一次的集体备课会议中,我汇报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时新任校长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前得知校长的重视后我倍感压力,当天中午没有睡着午觉。因为这让我悲喜交集,一方面欣喜校长的重视,我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校长的参加让我感觉到一座大山压在头顶上,寒怕有负众望。会上带着这样的心情,非常不自信的说了自己的设计初稿。由于在此之前倾听了名师教研的现场授课,收获了一些新的东西,非常迫不及待想用到自己的课上,甚至想把吸收的每一个的好的点子都一股脑的用上去,这样一来,我的课设计得有些七零八碎的没有一个重心。这次设计主要是想把思维导图作为本课的亮点,用在理解阅读理解上,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为缕清思路,对课文理解更有条理性。这样一来,重点把握上就有了一些差别。在校长的精心指点下,我的设计思路上有了清晰的目标,每一个环节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有教育思想,他的一言一语就像是孔明灯给我指明了前方的道路。同组的姐妹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会议的最后校长说,最少要七改,我想,我真的能做到七改吗?我真的不确定。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第一改。接下来的两天我失眠了,因为胡主任问我什么时候试课,天哪,刚刚散会,我的第一改还没有头绪,就要试课?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难度太大了,但为了不让领导失望,我咬着牙说,那就周五把,第一次的试课在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定下了。这个第二改的修改在周二,周三的失眠时间进行着。一边修改教案,一边制作课件,还有制作课堂教具。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尽可能的安排好每一个环节,由于时间短,最后上课的时候,漏出了马脚,上课环节不紧凑,只是大概的走了一下流程。课后听课的姐妹们再次给了我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次她们主要提出来的是课前的环节要做修改,其次就是活动要设计多一些,环节要清晰,最后的写信环节,一定要抓住地址的书写,不能只按书本上的例子写,要拓展到生活上,写自己的家庭地址。带着这些收获,我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第三改,11月1日,周六,这个周末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第三改的教案先落实,首先我整理了自己的设计,到底哪些是要改了,哪些是要保留的,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全部按照别人说的去做,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要有自己的主见在那里面。我把开头的chant变得活跃些了,带着学生一起唱唱跳跳,这样的气氛开始上课,应该会让学生愉悦的进入课堂。接着思维导图不需要画了,而是直接贴上去,这样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清晰,重难点还是过去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一目了然的看到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过去时的三个难词的拼读,学生不容易掌握,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读,带读,检查来解决难点。其次写作,我首先展示写作要点,然后给提供例子,最后学生仿写。这次的设计显然重难点把握上有了明显的突破。此次试课时间是11月11日,地点在西五楼教室,校长和本组的几位老师前来指导听课。课后校长再一次提出从两个方面着手,重点怎么样落实,难点怎么样突破。针对重点中的过去时,呈现、练习、巩固环环相扣给出了意见,难点通过范文、框架呈现、小组对话、最后书写小作文,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突破。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想法,开始了第四改。第四改虽然有了大的方向,但细节终究需要自己去细化,自己去琢磨,首先重点该怎么落实,开头怎么呈现等等问题接踵而来,如果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如果导进来图片呢?是开门见山,还是从问候语之后衔接进来?带着这样的矛盾,让我有些苦恼。接着是重点中的过去时虽然重要,同时课文需要依靠课文来实现运用的价值,那么课文的听读和理解固然重要。因此只能设计先听读然后熟悉文本后才能进入重点---过去时,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感知过去时的运用,边读边找,说出现在时,教师随即板书。这样一来,重点就摆在黑板上了,为了落实重点,继而出现的习题就能说明落实的效果了。为了能顺理成章的过度到第二封信,我从复述第一封信的最后接住话题,阐述主人翁又去了澳大利亚,可是那里的天气非常热,但刚刚所学的信件中说到加拿大这边的气候却是非常冷,由此学生产生好奇,就此以气候不同,季节不同的好奇心一起前往下一个信件,看看那里会发生哪些趣事?这样自然地过度,使学生顺流而下的进入了第二封信件,这封信的难度较小,因此给学生提出要求,背课文,然后以图片的方式检查课文。熟悉课文后,不再是详细讲解过去时,而是让学生修改文本,把第二封信的句子做了修改,变成一篇有错误的信,学生从中发现过去时的使用不恰当,找出错误并回答正确的词。这次的修改之后学生掌握过去时不那么难了,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是写作方面,把写地址环节缩短,写信的技巧要逐步教,带着学生一起写好框架,至于中间的内容,给出提示,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和发生的趣事,回头再来写内容,那么难度就小了很多,最后展示学生作品。这次的修改和课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修改,试课定在了11月18日,两位校长再三听了我的课。终于在这次的听课后,听到了些鼓励和肯定,因此只做了微调,大的方面把握不变。第五次的修改之后,最后在11月20日试了最后一次课,上完这次课,环节上的把握清晰了很多,课堂形式上综合了以小组、同桌、个人三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有方法的去学习,教师做到少讲,精讲,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这节课上非常凸显。最后一次的修改时把示范的文本换成录音,由此训练学生的听力,从听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当今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数以眼睛看到的较多,例如:电视、电脑、课文听读同样习惯看着视频来跟读,以往的听磁带跟读,在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学生的听力水平大大不如从前,回归到听力上,我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看句子,通过听句子来复述,发现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更强,他们为了能听懂句子非常集中,只能依靠耳朵的听来提取信息,这样的听读效果比看着读更好,读的质量和读的记忆都提升了一个台阶。在这堂课的听读课文中,我也特意用了听读不出字幕的方面,以此训练听读能力,注意力,模仿能力。最后要做精细化,那么语言精练尤为重要,因此我把每一句话都细细斟酌,再三推敲之后才确定教案文本。从开始的五页,最后压缩到两页,因此最后呈现的版本是七改之后的成果。这次登台展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最大的进步是做到了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了一堂适合学生的课堂。在这节课上,他们从知识的结构上就像一个金字塔,从知识目标中的过去时理解再到课文运用,继而通过小组活动来拓展到自己的生活,讨论自己的旅行趣事。从说到写过程,层层递进,学生就行是在爬梯子,一步步走到了塔顶,收获到了知识。本次活动中的一次次修改,就像是一种修行,一次次的蜕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阳光总在风雨后,课堂上的那一道风景线,那不是最后的我,是教学成长中的一个落脚点,我的脚步还在继续,停不下来,热着这份工作,享受着课堂上的畅所欲言,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这么有趣,兼任着“促进者” “引导者” “合作者” “组织者” “反思者”复杂的角色。我本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那么下一步,我想需要做到的是,不论做什么事,要找准目标,条理要清晰,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创新,要多质疑,多反思。如果做到这些,也许又上了一个台阶吧,要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必要条件一定是适应改革,超越自己,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