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 向前一步吹开“语用”之花
来源:
2021-07-24 05:12:54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自《课标》颁布以来,中高年级的课堂上,进行“语用”实践,已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但低年级由于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训练的意识不强,“语用”训练的形式还不够丰富。近期,笔者听了校内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一课,其中有两处教学环节,执教者有意识地向前走了一小步,吹开了“语用”之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了解小青蛙的过冬方式后,老师随文教学生字“钻”)
师:(屏显“钻”字和图片)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钻”字,它本来的意思是指用一个尖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钻洞穿孔。你们想不想看看青蛙是怎么钻进泥土中去的?
生:想!(播放青蛙钻进泥土中冬眠的视频,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啧啧赞叹)
师:小朋友们,小青蛙钻进泥土里,可真吃力啊!它钻一会儿,歇一会儿,终于成功了。“钻”字有了“金字旁”,可以助小青蛙一臂之力。(集体书空“钻”字)
师:小青蛙钻进泥土里过冬,你还会说谁钻进哪里吗?
生:蚯蚓钻进泥土里去了。
生:小袋鼠钻进了袋鼠妈妈的大口袋里。
师:除了动物钻进了哪里,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也会做出“钻”这个动作。
生:晚上,我钻进了暖和的被窝里。
生:我在公园里玩钻山洞的游戏。
生:我钻进拥挤的人群中,想看个究竟。
師:小朋友们真棒!一个“钻”字,让句子表达得更生动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记住青蛙哥哥过冬的方式。
“钻”字是《小动物过冬》的一类生字,也是理解小青蛙过冬方式的关键字。我们一般采用的教学措施是,先让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钻”字,再让学生做一做“钻”的动作,理解意思;最后,让学生用“钻”字组词。这样的识字教学,往往只为了识字而教生字,强调生字的字音的认读和字形的识记,对生字的字义教学不够深入。而这位教师前面也是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做做动作,认识了“钻”字,但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步。以上片段中,老师通过映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钻”字的最初含义,再让学生观看视频,对青蛙“钻”进泥土这一动作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记住了青蛙过冬的方式,同时对“钻”字的意思有了比较形象地把握,原来“钻”是很吃力的啊。所以,当老师问:“你还会说谁钻进哪里吗?”因为有了前面字义理解的铺垫,学生的表达就比较精彩,学生在说话中,加深了对“钻”字的理解。这里的识字教学,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了《课标》对生字教学提出的“识用结合”的目标。
笔者认为,识字教学向前迈一步,即在以往重视生字的字音、字形教学的基础上,也要重视生字的字义和运用的教学,“将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过:“仅仅知道生字词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悉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个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认识了。”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地展现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汉字,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学到的生字新词,从而实现“识用结合”。识字教学归根结底,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写这个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用这个字,用这个字组词、造句、说话,进行交流,实现识字和表达的有机融合。
【案例】(了解了文中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了解了更多动物的过冬方式)
师:小朋友们了解了这么多动物过冬的方式。我们也来学着书中三个好朋友,互相关心关心,说一说其他动物们的过冬方式。
师:(笑眯眯地问学生)谁先来关心关心我这只大雁?
生:大雁姐姐,冬天快要到了,你怎么过冬呢?
师:(扮演大雁)冬天快要来了,河里也快结冰了,鱼虾也难找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有很多鱼虾。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屏显书中小燕子的话:“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大雁和小燕子一样,也是迁徙过冬,所以,老师学着小燕子,介绍了自己的过冬方式。下面,同桌两个人,也学着书中小动物们的对话,说说其他动物的过冬方式吧。
(学生积极准备,老师行间巡视指导)
生:松鼠弟弟,冬天快要到了,地上都是冰雪,没有松果了,你怎么过冬呢?
生:我早就采了很多松果,藏在树洞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生:蟒蛇哥哥,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过冬去呢?
生: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和伙伴们一起钻到洞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东西吃。
……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三个动物的对话描述,让学生了解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从这点来说,这篇课文算是科学童话。所以,对动物的过冬方式做适当的拓展,是老师在教学时都会选择的教学内容。一般的做法,都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学完课文后拓展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往往到了此处环节,语文课就容易变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自然课,“科学”凌驾于“语文”之上,失去了“语文味”。
而上述片段中,这位教师没有在了解更多动物过冬方式处就此打住,而是向前走了一小步,让学生学着书中三种小动物的语言,介绍动物们的过冬方式,开展了适当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抓住了文本内容充满童趣、文本语言以对话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语言作了一次回顾,通过模仿开展说话练习。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的起步阶段,这样的说话练习,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有意识地模仿和习得,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规范语言的学习,语言表达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就是要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笔者认为,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向前走一步,教者要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教者要对文本语言有敏锐的洞察力,依据文本内容和语言特点,创设学生能说、会说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从而能够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一个“用”字,有时,只要我们向前走一步,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定能吹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语用”之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