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关于高效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用“动”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来源:
2021-08-04 16:40:47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优秀论文 用“动”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北城小学 丁艳萍
【摘要】面对着现在众多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肯定是必需的,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新课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参与意识的培养凸显其人才在社会立足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培养的教育模式也应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观念,即由传统的注入式转为参与式。那么,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我们要怎样达成我们的教学预设目标呢?要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动”,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关键词】参与 主动
近两年来,楚雄市大力推进“参与式”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我校作为“现代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学习武汉长青实验小学的“主动教育模式”。“主动教育模式”倡导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师角色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参与、指导;学生的角色“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师生关系变得更民主、平等。教师的教法更加丰富、多元了。
我和所有老师一样,面对着现在众多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等等,时常感觉到无力招架、眼花缭乱。不知道从何入手,甚至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教书,很迷茫。但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肯定是必需的,那么,学习“他山之石”的确是一条较快的捷径,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和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参与意识的培养凸显其人才在社会立足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培养的教育模式也应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观念,即由传统的注入式转为参与式。那么,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我们要怎样达成我们的教学预设目标呢,我认为要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动,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让学习过程“动”起来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必然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科书中的很多设计,充分体现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1.课前的“动”。
课前的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学习卡或者预习生成单(课前检测单)的任务等等。语文的提前学习很关键,如查找资料,《长城》一课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收集了资料吧课堂上也不一定用的上,还费时间。这种想法有偏差的。课标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我们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他们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就是一个语文的实践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参与了,自然就得到学习和提高,这是一个隐性的提高,短时可能看不见,但长期积累下来对学生来讲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教师在每单元的活动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特别像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类文章,由于时代的隔离,学生很难人境,更难体会言外之意。因此,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演染气氛,又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历史有一定认识,进行一定的思考。课前的动,主要是学生的主动。
2.课中的“动”。
①导入中的“动”。导入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语文课,注重以情感感人,可以用情意盎然的导语配合音乐导入新课,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入手,如语文的《新型玻璃》一课,可以用课文中的故事导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另外,《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在书写课题时,寓写字指导于板书之中,使学生确立一种提笔练字的意识,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训练,也是“手和脑动的结合”。我认为,导入的动,是师生走入文本的动,把握好这个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向导,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是教学的组织者,不是知识的批发商。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老课文,有很多名师像于永正、窦桂梅都上过,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式,所以,要把这样的课文上出味道是一个难题,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这一训练重点,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又是高年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的主旨所在。但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历史的变迁,课文介绍的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早已消失,毁灭惨景也无法再现,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夫、课堂上掌控全局,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层层剖析。
我把本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
活动一:走进圆明园,感受辉煌。教师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2.3.4三段,引导学生通过感悟“美”,欣赏“美”,来谈美、体会美,从而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历史,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品味写圆明园美的句子──组内交流──全班分享,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词句──仿写重点句式等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活动二:深入研读,感受毁灭。这个部分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来感受圆明园被毁灭的的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情感的表达。课后思考题有这么一个环节:“读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教科书中很多细小的地方,都体现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设计思路,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空间,并且通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思维碰撞会创生更多的想法,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奠定基础。在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我们不断深入领会编写意图,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三:感悟写法,什华情感。这个活动是选自本课课后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其实,像这样的练习设计在本册教科书中还有很多。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仅是一道思考题那么简单,因为这是我们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的一种写作能力与方法──对文章谋篇布局的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
3.课后的动。
我们都知道,课后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主要表现在课后作业多样化上。教师要正确理解,并静心思考作业的设计,课后作业设计应围绕课本中的话题同步进行,每项任务渗透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训练,但不设计框架,尽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去完成任务,让思维的动延伸到课外。如语文四年级上册学完童话故事专题后,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看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等。今天苏老师上的《新型玻璃》在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内容“你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这样就把课堂知识很好的延伸到了课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