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出门时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有句老话叫鱼开始发臭了,课外教育也很重要。现在边肖为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能帮忙。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满分为150分,未来可能达到180分。因此,“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论调在网上很多文章中广泛流传。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语文考试很难拿高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考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并不陌生。我已经系统地研究过两次了。上公开课或者备课的时候经常浏览课程标准。现在再系统研究一下,理解就不一样了。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标准,手中有法”。这里的“标准”是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第一,加强每天10分钟的写作指导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按照标准要求认真书写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气质、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过程。每一节都要引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有正确的写作姿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质量。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我们要每天安排10分钟的语文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课练习,每天练习。日常写作中要增强练字意识,注意练字效果。"

本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写”的三个指示。

一是书写姿势的引导。要求学生写字时做三个一,即“一尺一寸一拳”。老师都知道这三个一,但只要走进教室检查学生的写作,就会发现很多班级的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到这“三个一”。一、二年级的老师经常强调,高年级的老师强调的越多,强调的频率越低,重视程度越弱。其实这种现象是不可取的。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学生的写作习惯虽然已经形成,很难改正,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停止改变和引导。“改变和引导”学生是教师毕生的职责。

二是写作速度的引导。至于书写速度,一节课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因为书写笔画不规范甚至潦草而“快”,另一种是因为追求规范或拖沓而“慢”。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不可取的。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就是在规范写作的基础上提高速度。作为老师,不能机械地引导学生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规范,不能让学生拖沓。因此,在书写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年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经常使用偏旁部首,按笔画顺序规则书写;第二阶段要求用硬笔开始用毛笔抄写,要求正确、工整、整齐;在第

第三是每天10分钟的写作指导。首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中“10分钟写”的含义,不能每天都写10分钟或者一个一个写。“10分钟写”在不同的年份应该不一样。崔峦指出,低年级主要用田字来指导学生写字和写词,而且要有具体的指导和扎实的训练;除了练习写单词,中年级还包括练习写句子和段落;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练习句子和段落,使线条整齐。

语文课中,低年级的集中写作训练,中高年级的语文作业和小作文练习,都应该是写作训练。教师需要要求写作或给予指导,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只有当每一位老师在每一个学科中都有“写”的内容时,我们才应该重视写作,这样“抓在一起,管在一起”一定会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我在一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教我物理的谢老师批改作业非常认真,特别注重书写质量,主要表现在:及时用规范汉字批改题目中抄错的字,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其次,评论的写作非常规范。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直到现在都不能忘记。但是很遗憾,我没有把握谢老师“言传身教”的魅力,也没有从他的规范写作中学到什么。

二、加强朗读指导

新课标对不同班级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第一节课,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动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阶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动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阶段,可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动情地朗读课文;第四阶段,我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动情地朗读。可见,“正确、流畅、情感”的目标贯穿于所有班级的朗读教学目标之中。

“正确、流利、动情”是朗读的三个层次。不能“正确”就不能“流利”,不能“流利”就不能“感性”;如果你想带着“情感”阅读一篇文章或材料,前提是“正确流畅”。只有当学生“正确”和“流利”时,我们才能尝试“带着情绪学习朗读”,最终“带着情绪朗读”

要“正确”阅读,必须满足“发音正确、断字正确、句末句间停顿正确”的基本要求,还必须避免断字、加字、丢字、重复、唱音等现象;读得流利意味着读得流利。

不磕磕巴巴,断断续续;“有感情”需要做到“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同时还要把握好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正于唱一首歌首先要定好调子,调子定高了有可能唱不上去,定低了有可能唱不出来。不过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学会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是抓关键词指导朗读;二是借助媒体指导朗读;三是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朗读训练要分年段、有层次,老师的范读要自然,防止矫揉造作。在朗读指导中培养初步语感的策略,特别是指导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和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中间的停顿。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我把标准中对课外阅读量化要求做了一个统计:总目标中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不少于260万字。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课外阅读量成倍成倍增加。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想语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没有课外阅读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就要为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吕叔湘说过: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要指导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精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书籍),其次,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爱阅读(读书),第三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可是,现实是我们很多老师自己不爱阅读,很多家长不喜欢看书,更不指导怎样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

现在,学校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或读物很多,很多时候都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学校批发几十本图书到班级,由学生自由阅读,毫无目标的地阅读,这样浅表性阅读作用是不大。

我在课余喜欢读一点书,可是以前也是一种浅表性阅读:在书中将重点的句子或段落画一画横线做一下标记,有的读后写一篇读后感,没有真正地做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读后没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改变自己的思维视角。这样的阅读,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8月15日,我加入了“新网师”,成为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一名老学生(我年龄较大),开始了“啃读”之旅。新网师学院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在《有一种阅读叫“啃读”》一文中对啃读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啃读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我目前选修的是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这门课程,从8月28日开始进行打卡阅读,已经连续打卡19天了。不过,我还是停留在“啃读”的第一二层。我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早日达到啃读的第三层、第四层和第五层,这样我就能从“新网师”学院毕业了。

“啃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老师们可以自己进行“啃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彻底改变“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的现象。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