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我们语文老师在一起聊天总会说起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越教越累了,学生不愿听,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一直在思考,现将我的一些想法罗列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个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王俊道说:“教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因此教育观念和教育的思维方式会决定一种教育的实践模式,这就意味着为学生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我们的教育也是要给人创造幸福,引导人过幸福的生活作为一种理念,并在教育的实践中体现。所以构筑一种理想的课堂,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所以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真正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的体现。因而,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二、重视朗读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对文本有了自我感悟的综合体现。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恰好《小露珠》一文语言生动、感情丰盈,正是一篇适宜进行朗读实践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是已朗读、感悟贯穿每个教学环节的。并试图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朗读练习。1、开篇在理解“夜幕降临”这一词语的基础上,定好了朗读的基调,完成了学生第一小节的诵读。2、设计生活化的问候情景,进行对话式的朗读实践。3、抓关键词语进行朗读实践。4、在全文的最后一段,采用了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了朗读实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因此,我认为朗读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学生思维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石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想,这另一只眼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了。读书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需要学生进行心灵的阅读。人们常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广阔。面对了如此广阔的生活课堂,这种精彩不是来自教师的才华,而是来自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的思维,来自播撒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比教学参考书上的主题思想更为深邃的多元思考。我常常想,没有思维和情感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学生在课堂上,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充满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思维和情感必然身在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语文教学的较高的层面。假若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思维得到了提高,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石。

四、慎用媒体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媒体”满天飞。甚至有一阶段,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成为了评优质课的必要条件:语文课上若是不使用多媒体设备,这一堂是不能评优的。我们都知道,评价的标准决定着教学的走向。也许出于鼓励大家使用现代化的媒体设备的考虑,要求大家多多使用多媒体,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以次作为评优的一票否决制却让人感觉到评价者把媒体与文本间的主次关系搞混了,有些舍本求末了。媒体的使用也是要追求其有效性。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制作要课件,也并非教学的每个重要环节必须使用课件。它应当是在需要出现的地方出示,要让媒体成为解决难点、重点,真正对教学起到作用的教学手段。薄俊生老师说得好:“请大家记住,媒体永远只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例如我在执教《小露珠》这篇课文时,除了一些练习题外,主要是出现在两处地方。一、出现青蛙、蟋蟀、蝴蝶、植物等实物画面。由于它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课文中的很多文句都充满了童话式的孩童语言,青蛙、蟋蟀、蝴蝶、植物等形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制作媒体的作用是适当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希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教学中学生的对话增加了假想的对象,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二、出现了一些如珍珠、水晶、钻石般的露珠图示,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同时感受作者比喻的贴切。也就是说,使用媒体的作用只应该有一个: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很欣赏邓彤老师的一个比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探险家独自可以背着行囊深入最幽深奇崛处探幽访胜,可以以自己所达到的高度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导游则以他所服务的游客的收获为最大的成功,如果一位导游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丢下自己的游客独自前行是否会有渎职之嫌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无所得的课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确应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