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本学期伊始,我们六年级语文组改变了学生的预习方式,由之前的书上标注改变为知识树预习,旨在提升孩子的预习效率,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日后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定的基础。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经过年级组教师的深入研讨,知识树分为字、词、句、段、篇五个模块,在讲授新课之前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课堂上借助知识树作业进行讲授。目前一个学期转瞬即逝,在实施此项预习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思考。

一、知识树模块的基本内容

1、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六书等;

2、词:词的结构、词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成语等;

3、句:陈述、疑问、被动、祈使、感叹、否定等;

4、段: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段意;

5、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中心主旨、写作手法等。

二、知识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激励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之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知识是以点的形式分布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上,而知识树的预习方式,将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模块链接成了知识串,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了学习效率。

因为有之前扎实的预习,课堂上同学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举手的同学络绎不绝,互相提问互相补充,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保质保量完成。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班级内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自从采用了知识树的预习方式,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涨了。翻阅参考书,上网查阅资料,向家长请教……每当看到学生交上来的知识树作业时,那工整的字迹彰显出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密密麻麻的文字显现出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一丝不苟,清晰的层次结构渗透着学生的深入思考,还有那简洁精美的设计,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不由得觉得这就是一件艺术品。整个班级内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人人争先,谁都不愿意落后。

3、利于期末的复习。

当孩子们把自己一整个学期的知识树作业装订成册后,这就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知识树涵盖的知识全面,层次结构清楚,在期末复习时加以运用,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六年级是重要关键的一年,也是从小学到中学过渡的一年。我们都知道,中学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对初升入中学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从小学高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有利于学生实现小学到中学的平稳过渡。

5、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采用知识树的预习方式、学习方式,恰恰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课堂上,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汇报,互相补充,老师要做的只是适当的点拨和补充,角色的转换,让整个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三、几点思考及困惑

1、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有些盲目和无序,如何制定一系列确切又行之有效的标准,还需在以后的教学经验中不断加以总结。如:在汇报字词时,哪些字词有汇报的必要性,而哪些字词因为难度小可以省略不说,学生往往“一腔热血”什么都说,而不懂得取舍;在汇报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时,孩子们的确是搜集了大量的详实的资料,可是在汇报时经常分不清主次,造成的结果就是重点不突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都是以后还需不断努力的方面。

2、在处理句子、段落和篇章时,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句段的学习,如果让孩子根据知识树的预习情况自主汇报,学生常常是东拉一句西拽一句,整篇文章被拉拽得七零八散,不利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感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这样做:第二课时的课文学习,我用一两个大问题拉出一条学习主线,在线索的指引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树预习进行汇报。那么学生所分析的有些句子并没有涵盖在这一两个线索问题中,又该怎门办,是专门预留时间加以汇报还是忽略不计?且实践且总结吧!

3、转化后进生问题。知识树的预习方式和学习方式对班上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有效,对于后进生略有不同。后进生往往比较懒散,喜欢钻空子,课堂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在完成知识树作业时,他们疲于应付,在课堂上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插不上话,同学们的汇报他们又不认真聆听,长此以往便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中,我注重表扬的作用,只要他们愿意说乐意说,不管说的对错与否,我都会表扬,而且是大力的表扬;知识树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即便还不能达到统一的要求,也给予最大的肯定。

愿有了这棵“树”,同学们学得更有效,老师也教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