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
来源:
2021-06-13 22:29:22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琼海市潭门镇凤头小学 杨叶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
关键词:操作活动生活经验参与探索迁移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四基”之一。所谓经验,即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越发丰富,成为学生思维的载体。学生原来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也就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活动经验,而这样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将是后续数学活动的基础。于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对于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笔者有几点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一、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取活动经验
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完全有别于知识的获取,它需要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中生成,也就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在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把圆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剪下扇形拼起来,就近似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πr×r,即: S=πr^2。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切割拼合,很容易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了有效的活动经验。让学生经过思考再交流,此时的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意义,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画”“剪”“折”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活动过程的开始。所以,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经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因为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最关注生活中的哪些,经历了哪些活动,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经验。
例如在《折扣》的教学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与家人去商场购物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节假日,许多商品都有打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与“打折”有关的活动经验,已经对“折扣”的这个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把生活中的例子搬到课堂中,让学生把新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样更容易理解“折扣”的意思,能更好的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独立的思考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了解认识新知识,去思考探索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积累。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实例,把实际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应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参与探究,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就学生个体来说,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后,这种经验可能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感受、反应和联想;或者学生的首次操作感知并不一定正确,要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较为正确、清晰的体验,有时还需要经历一个判断、筛选、确认的环节;而对处于同一教学环境里的学生整体来说,在面对新情境时又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断探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后猜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式可能是底乘高,但究竟是不是底乘高呢,需要验证,用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验证。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积累数学经验,又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取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处。又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原平行四边的底有什么关系,等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总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记忆更深刻。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要让学生通过 “探究、实践”这一重要和有效的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经历、内化、概括、迁移,实现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四、在迁移升华中,应用活动经验
学生积累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是参与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经过了多次调用和加工,实现经验更新和重建后,才能逐渐内化为概括性更强的经验图式。在应用中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生长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的认知结构。这样数学经验也会像知识体系学习般螺旋上升。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因为前面已经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探究经验,所以学生自主的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不可以利用前面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梯形纸利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自学操作中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把已有的活动经验运用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对新知识的学习事半功倍。
可见,经验的迁移不是简单的还原,是将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升华,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经验是新经验的基础,新经验又是已有经验德深化和发展。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要继续探索,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地运用这些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