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
来源:
2021-06-23 22:56:39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学情分析: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教学关键: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1、收集数据组织平衡能力比赛: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选手号1234第一组20秒18秒25秒
第二组17秒19秒15秒21秒2、讨论数据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第一组:20+18+25=63(秒)第二组:17+19+15+21=72(秒)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如: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第一组:(20+18+25)÷3=63÷3=21(秒)第二组:(17+19+15+21)÷4=72÷4=18(秒)3、感悟“平均数”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哪一组获胜?(第一组获胜。)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小红小兰小亮小明14121115小红小兰小亮小明141211153、计算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14+12+11+15)÷4=52÷4=13(个)4、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汇报操作结果:如: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是13个。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整理:(1)、移少补多的方法。(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4)、平均数不是实际数。(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三、现实运用 拓展思维活动一:出示人才招聘启事:招聘启事一:招聘单位:外贸公司招聘岗位:营销职员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待遇:人均月收入4000元招聘启事二:招聘单位:电脑公司招聘岗位:网络设计职员学历要求:本科以上。(擅长计算机)待遇:人均月收入3500元师: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生1: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生2: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生3: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外贸公司电脑公司总经理8000元总经理5500元副经理7000元副经理4500元职员11800元职员12500元职员21600元职员22500元职员31600元职员32500元人均月收入( )元人均月收入( )元看到这张统计表后,有什么想法?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活动二: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出示:“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师引导讨论、归纳。小结: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活动三:“明辨是非”(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a李强是三(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b王英是三(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c王英一定比李强身高高。 (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一个个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思维冲击中不断丰富对平均数含义认识的积淀,克服思维定势,在争论中自觉修正原来的认识。既获得知识,很好地区别平均数与实际数,又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四、总结交流现在和大家说说,你今天最大收获是什么?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做好朋友,你们爱动脑、会学习,和你们一起研究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今后我们再一起探索数学知识好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在教学中得以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也不断的在更新、发展与转变。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文本,教师要善于在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合理开发数学课程的资源。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课中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契机, 从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意义。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以及数学思维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通过对教材的改编与加工,使数学素材充满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二)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而带来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是学生对知识自主的探究。本节课的设计,我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明晰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炼,智慧的升华。(三)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参与的活动、展示舞台教学设计时不仅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与优化学习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真实地“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人人愿意参与活动、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情景产生问题开始,就让他们投入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中,经历联想、探索、验证、归纳、应用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四)重视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因为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生命灵性、有真正意义的。但要想有丰富的“生成”,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预设”。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修正,学生生成知识的同时,也生成学习经验、情感的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