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真执行教案,导致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并丧失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许多“美丽的图案”失之交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契机,将之挖掘与利用,从而制定新的策略、形成新的教学流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 捕捉错误资源,创造生成课堂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王师傅上午5小时加工32个零件,下午3小时加工24个零件。王师傅这天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零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32+24)÷(5+3)=7(个)。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的做法:“我用32÷5=6.4(个)求出王师傅上午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再用24÷3=8(个)求出王师傅下午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然后用(6.4+8)÷2=7.2(个),就可以算出王师傅这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这时,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错误的原因:“若要王师傅上下午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相加后除以2,可求出王师傅这一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那么这道题应该怎么改?“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身边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模糊的感知性知识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不应看作是坏事,而应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错误”暴露出来,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促使师生、生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在这种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一“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二、捕捉差异资源,促进生成课堂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分歧,这就是差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扬长避短,这样十分有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接着展开教学——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这个圆吗?
学生动手试画。
师:你们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我沿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就画出一个圆。
生:我是用圆规画的,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另一脚围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生:我也是用圆规画的,我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圆规的一脚不动,捏着纸转动也画出一个圆。
生:我将线的一端捆住铅笔,另一端按住不动,把线拉直 ,将铅笔转动一周,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用圆规和借助实物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
生:怎么会没圆心呢?
师:怎么找圆心?
生:(边说边折)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是这样吗?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三、 捕捉偶发资源,机智生成课堂
课堂是焕发师生活力的一个开放场,它完全不受教师预先的主观设计所束缚,偶发事件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偶发事件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消极作用,很难实现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化和对接,可依据具体情形予以处理或干预。有的偶发事件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密切,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加以处理,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呢?如一位教师教学“6、7的加减”之后,教师安排了对口令的游戏:师:我说2,生:我说5,合:2和5组成7;师:我说2,生:我说4,合:2和4组成6;师:我说3,生:我说4,合:3和4组成7……师生对答如流时,有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裙子上有一朵小花要掉了!”这时,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在议论……为不至于失态,老师说:“谢谢你,你观察得认真!你看我连衣裙有几朵小花?谁能用几句话说说老师裙子上的小花吗?”生:“老师裙子上原来有6朵小花,掉了1朵,还剩5朵。”生:“老师裙子上现有5朵小花,和掉下来的1朵合起来,原来裙子上一共有6朵小花。”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根据刚才所说的列出算式吗?”生:“6-1=6,6-5=1,1+5=6,5+1=6。”
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这一意外资源,而且还很好地化解了教师的尴尬,也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四、 捕捉问题资源,随机生成课堂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是由于其认知发展后,新旧经验产生了矛盾,这恰恰反映出学生正在思索,正在进步。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的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简单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生成,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思维在发展。这是学生思维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划船?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不同的算式:6×4=24(人)和4×6=24(人)。在教师满意的肯定学生的想法,准备教学下一题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有可能只有22人吗?”这一问把老师愣住了,仔细一想后,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那个学生说:“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做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引导:“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又被激发出来……
因此,教学时,面对学生生成出来的问题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合理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去探究,有效地激活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各种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展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学习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