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有着自身独自的特点。因此,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乐学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字: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增大容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中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课件既能够很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导课时,合理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导课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设计这样情境引入: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假期里有一批外校的同学将到我们学校参观。如果让你当小向导你准备怎样介绍我们学校的位置呢?那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方向。这样把真实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就使学生自然觉得数学离我们的生活不远,从而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激发,兴趣高涨。
再如:在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食品以及琳琅满目的玩具。我想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接着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老师提问题:这些数同学见过吗?谁知道他们的名字?学生回答这些都是小数。看来大家对小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时难重点的突破对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比较抽象、不易用言语讲清的知识点,使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
如在教学“圆锥的高”时,对于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学生理解十分困难。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这个直角三角形,形成一个圆锥体。学生反复观看后清楚地看到了圆锥的高。再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将圆锥截去一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再用红色线段显示出它底边上的高,这也就是圆锥的高。整个演示过程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并建立起了圆锥高的概念。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对于“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树”不太了解。我利用课件演示:“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四种基本方法之后,在探索规律,有效建模的环节中,我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拉伸为圆形,并转化为线段,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所有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在圆上的植树问题,并且有和在线段上一端栽树的情况一样。这样,又一次沟通了各个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轻松突破的本课难点。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我先根据教材设计采用了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探究,试着将圆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但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把圆平均分成4份、8份……难于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人的思维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展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借助各种图像、动画、实物投影、文字展示等手段,使原先仅仅只借助于文字描述的概念、道理等直观化,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记忆。能把学习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静化动,化难化易,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知识,把握教学中的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在自带的树叶、卡片、圆钟上用手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接着提问: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描,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让学生上台在多媒体展台上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这样方便、清楚地展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纠正学生出现的“经典错误”,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最后提高要求:“你们有办法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线绳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学生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能用尺子直接量的用尺子直接量,不能用尺子直接量的另想办法,再到展台前边操作边汇报测量方法。在这样不断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反思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常规教学中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通过不同的形式,有意识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以求最优的解题方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在练习求组合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依据传统做法学生会将各部分图形分别计算,然后再组合相加得到结论,这样计算不仅繁琐,而且浪费时间。运用课件通过动画将图形平移、旋转、折叠等组合和分解的变换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努力探索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