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研文章 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思考和对策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在保持精读、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类型 ----略读课文,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课文的数量,相对减少精读课文。统计 显示,第五至十二册教材中,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为 98、111 篇,基本是平分秋色。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略读课文的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可借鉴 的经验也微乎其微。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一、困惑: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 略读能力。”寥寥几笔,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要求。纵观现状,略读课文 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1.置之度外。“略”指“简单、略微”,“略读”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于是教 置之度外师们便有了“忽略”略读课文的念头,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同时略读课文中仅有开篇的引言, 既没有识字、学词、读写的任务,也没有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没有相应要完成的作业,教与 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痕迹。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教师就将其挤出了课堂。到头来, 学生只是“死”读书本,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成为一句空话。
2.若即若离
有教师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略读课文,就得教;但不在考试范围, 就不应该重点教,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若即若离”式教学:对课文 作简单、草率的处理,有的只要求学生背字词、文学常识;有的让学生抄下参考用书中答案 及所谓的重点并背熟;有的干脆让学生读读了事,没有任何教学要求。表面上看,课堂似乎 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 读书只停留在初读阶段,如同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这种教法从表面看是教了,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式教学。
3.难以割舍。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 难以割舍教师也难以割舍。于是有些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两类课文的辨证关系认识含混, 出现不分主次,每篇必讲,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方式“一刀切”: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 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这样教学,造成课时不够,教师千方百计挤时 间,匆匆忙忙赶进度,篇篇详教,篇篇教不好。 以上误区,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
二、思考: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 应用。”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文本的良好范例,是培养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 法,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实在不容轻视。 面对教材中数量众多的略读课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特点,找准教学定位:
1.目标定位。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而教材是 目标定位。以专题组织单元的,单元由一篇篇课文组成,有精读,也有略读,这些文章体裁、内容、特 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在这个整体中,精读与略读这两类课文有着一 致的目标,但功能与分工各不相同: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 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 1 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因此略读课文自成一派,是不 容忽视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2.方法定位。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 方法定位。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 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应由幕前转到幕后。不 过,“放手”绝不是“放羊”,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善于点拨。
3.方向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 方向定位。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根据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 实现向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 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 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教学信息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某些问题的兴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