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来源:
2021-08-04 19:55:46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学成果展千锤百炼无止境,心有灵犀一点通──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容桂街道高黎小学 黄慧兰
【内容摘要】
炼字教学是小学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从炼字的角度,通过替代、体悟、对比、达意等方式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小学古诗词教学 难点与突破口
古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阅读理解古典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而这些恰恰又是小学生所比较欠缺的方面。因而,古诗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避难就易,以读(朗读)代讲(讲解),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的教师则以背(背诵)代析(品析),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都是片面强调了读和背的作用,而忽视了讲和析的必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古典诗词更具语文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来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那么,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是是么呢?我以为,从炼字切入是快捷有效的途径。
炼字,是一种修辞方法,其目的就在于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当今小学生往往缺少“炼字”精神和“炼字”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张冠李戴──误用词语;另一方面是由于词汇贫乏而无所选择──单调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语言凝炼精美的特点,从炼字教学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精益求精锤炼语言的精神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
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炼字教学。
一、替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诗句中的词语,在比较中感受作者遣词的精准。小学生手头上掌握的词汇不多,我们先点出诗词中的关键词,再出示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并作简要的解释,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去代替诗词中的关键词,边读边体会,看看用哪个词语更好。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给人经久不衰、春神常一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确切、传神,写出了春风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词语如“吹”、“到”、过”、“入”、“来”等不可替代的。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用得逼真、贴切,表现了黄昏时的太阳逐渐下落,光线逐渐展开的情状。既有“面”的感觉,又有逐渐展开的动态。倘用“照”,则显得平淡而抽象;倘用“射”,则显得生硬,而且只有“线”的感觉。唯独用“铺”,才生动而准确。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疑”字用得好。用“疑”,表现了作者惊叹这条瀑布高悬一泻千里的气势。通过这样的替代比较,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那“一串”。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体悟。就是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炼字的情趣与道理。教师出示题目和备选词语,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填空,并简单说明理由,然后由教师点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人教版小学第二册课文)第一空备选词语:出、露、见;第二空备选词语:站、占、在、立。第一空之所以选“露”,是因为“露”有刚刚显现一点点的意思,与“尖尖角”很搭配。而“出、见”则程度较深。第二空之所以选“立”,是因为“立”,不仅含有“站、占、在”的意思而且能表现出蜻蜓轻灵的形态。再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人教版小学第十册课文)如果选“满”或“铺”虽然也能表现莲叶的多,却把水面上的莲叶变成了天空上的了,不仅意境变了也不合情理。唯有“接”能表现莲叶的无边无际。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炼字需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而且懂得“词不离句”的道理。
三、对比。古诗词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要指出来,以免影响阅读理解。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教版小学第九册课文)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怜悯。又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人教版小学第七册课文)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不能用“坐着”“坐下”来解释。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人教版小学第五册课文)中的“但”,是“只”“只有”“只能”的意思,不是表转折的“但是”。“闻”,在这里是听,听到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闻”,除了有“听”的意思,如新闻,还有“嗅”的意思,如“闻到花香了”。为了便于学生比较鉴别,可以拟制“古今词义对照表”,从音、形、义、词和运用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四、达意。炼字旨在炼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陈公得到杜诗旧集一部,其中《送蔡都尉》诗中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可惜后面一字已经缺失。于是他便叫来一些文友,请求拟一字试补。有的拟为“疾”字,有的补为“起”“落”“下”字等,但又觉不妥。后来得一善本,原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由此,可以想象杜甫当年为求一“过”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疾”只是表明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用“起、落、下”也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既不自然也不贴切。为什么非要用“过”字呢?原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他驰骋疆场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一个“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倏然而过,是那样轻灵、自然、活泼。写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与下句“枪急万人呼”相呼应。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着一“过”字而境界全出。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达优美意境。如《枫桥夜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就是因为“对”着那“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令人愁绪万分。“对”字,可以理解为相伴相随。一个羁旅客子与这样的情景相伴相随,怎能安定入眠?再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少翁《游园不值》(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一“关”一“出”,意境全现。这关键的两个字,一正一反,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没有访到主人,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从炼字切入教学古诗词,由“一个”(词语)辐射“一片”(词语);窥一斑(一个关键词语)而知全豹(通达诗歌的意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散发性思维。而且,通过炼字教学,学生在理解这一个词语的同时解读了整句乃至整篇,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比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要省事而且记忆犹新。可谓一石三鸟,心有灵犀一点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