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聊到大学,总是避免不了“双非”、“双一流”、“211”、“985”等头衔的讨论,诸如苏州大学

聊到大学,总是避免不了“双非”、“双一流”、“211”、“985”等头衔的讨论,诸如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也皆是讨论重点。

中国高校建设已逐步走进“双一流”时代,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985”和“211”仍是评定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哪种评定标准,在学生未来考研、找工作的过程中,“985、211”、“双一流”等标签都能提供竞争力的加持。

很多考生和家长或许只知道“双一流”意味着学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却未能分辨清楚“双一流”和“985、211”之间的真正区别。甚至在一批考生和家长的心中,“双一流”大学似乎要比“985、211”层次低。

那么,事实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首先看看“双一流”大学指的都是什么。

双一流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资格评定上,教育部门会先确定“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再以此为基准,确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就是说,一所大学要先有某几个很强的学科,然后再去比拼综合实力,最终决定这所高校是否可以评为“双一流”。

而“985、211”大学则是对学校综合实力的PK,就像社会上对一所大学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综合实力,不太会具体到某几个学科。所以,这是两种评定标准的第一个区别,那就是“双一流”的评判增加了一流学科的评定。

“985、211”大学就像是所有大学中的“尖子生”,它们分别所属教育部或中央部委直管,以及省部共建高校,在划分上有所重叠;而“双一流”的两个体系所评价的对象则是各自独立的,分别考察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985、211”和“双一流”是两个不同的评价维度,不存在两者层次高低的比较。

“985、211”文件废除之后,“双一流”开始越来越被考生及家长熟知,其中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莫过于25所非211大学入选了首批“双一流”大学行列中。面对这25所非211大学,许多考生及家长在报考时产生了犹豫:

“双一流”的标签是否具备竞争力?用人单位或目标考研学校是否认可?是否为重本?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属于我们刚才讨论的范畴,“985、211”评定的是学校的综合建设实力,而“双一流”则包含了学科建设方面的实力。

而重点本科的标签,则是自这些高校建设项目诞生之初就已经拥有,能够入选这类项目,也就意味着学校将获得重点支持建设,只是不同时期的项目目标、含义不同罢了。

所以,在面对25所双非高校时,考生及家长可以重点考察一下意向专业,评判专业实力,以及业内认可度,必要时,可以咨询往届毕业生的意见。

如果考生未来不准备跨界、跨专业找工作、考研,那么受业内人士认可的专业,想必是可以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但如果学生毕业后打算跨界或跨专业考研,那么显然背靠一所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更有优势。

最后,还是希望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前能在自身愿景上多做考察,然后从专业角度入手,多个维度评判一所高校,了解清楚高校所被赋予的各类“名目”是如何获得的。祝愿大家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