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科技 >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有哪些(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2021-11-20 21:16:49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品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有哪些,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解答:

1、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开始,为你一层一层揭开“教育地图”,静下心来慢慢看.

2、 回答反向提问的想法。

3、 深圳的一位妈妈告诉我,她6岁的儿子总是看起来头晕目眩,说话莫名其妙,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我问她具体情况,她举了两个例子。

4、 比如妈妈开车的时候,妈妈和儿子有过这样的对话。

5、 儿子:“妈妈,灯为什么闪?”

6、 妈妈:“换车道。”

7、 儿子:“为什么变道的时候会闪?”

8、 妈妈说:“让后面的司机知道。”

9、 儿子:“为什么要后面的司机知道?”

10、 妈妈:“我们要变道,当然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

11、 孩子又重复了一句:“他们为什么要知道?”

12、 妈妈觉得孩子有点不讲理。有时候,他坐在车里说:“还有1000米就到北京了。”

13、 在我妈妈看来,孩子的话完全是胡说八道。

14、 听完我问妈妈:“你觉得孩子是故意捣乱还是真的不懂变道?”母亲说:“他应该明白。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的,我们以为我们很清楚,所以孩子应该明白,但这并没有解决孩子心中的困惑。听了妈妈的描述后,我对妈妈说:“估计孩子不明白变道和闪灯的关系。一个6岁的孩子没有驾驶经验。他的理解很简单:变道就变道。为什么要闪灯?让后面的司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妈妈说:“看来他可能真的不知道。”变道时要闪灯让后面的司机做好准备,避免碰撞。成年人的常识,孩子的新知识。那么,如果用讲解常识的方法来讲解新知识,孩子肯定会觉得雾蒙蒙的。

15、 我跟这位妈妈说,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这一点真的很清楚。比如你跟他聊了很久这个交通规则,只回答了“什么”——变道闪灯,却没有回答“为什么”——变道闪灯的关系。

16、 妈妈问我如何让孩子明白,我告诉了她一个想法。我们不妨反过来问:“不闪灯,后面的司机不知道我们要变道。假设他又开得很快,会发生什么?”孩子们想一想通常能想出答案。然后你可以问孩子:“两辆车撞在一起危险吗?汽车会损坏,人会受伤,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碰撞?挥手有用吗?你能通过喊叫听到它吗?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通过慢慢引导,孩子会发现闪灯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聪明的方法。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继续观察:除了变道和闪灯,灯什么时候闪?每一个闪灯是什么意思?道路上方的标志和道路上的线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它会发生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讨论,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完整的交通规则,也了解了隐藏在每一条交通规则背后的智慧和祝福。孩子自然会意识到交通规则保护每个人,他们会更愿意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17、 有没有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18、 我们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希望孩子会热爱学习,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问题:有些孩子想努力学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有学习态度是不够的,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这是学习能力的发源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学习就开始了,孩子不断探索世界。不幸的是,这种探索的本能经常被人为地扼杀。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忽视孩子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问一些可笑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鸟为什么会飞?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石头为什么没有腿?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星星这么小?为什么草和树能在土壤中生长.

19、 厌倦了孩子的提问,我们经常敷衍孩子,说“事情就是这样”,意思是没有答案。一次,一个彭彭小孩问他的妈妈:“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会转动?”妈妈告诉他:“因为轮子是圆的。”我发现彭彭仍然一脸困惑地站在那里,于是我走到彭彭身边问道:“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刚踩下踏板,轮子就转了吗?”彭彭用力点头。所以我把自行车倒过来,用手摇动踏板,这样彭彭就能观察到发生了什么。他饶有兴趣地看了很久,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我告诉他,用轮子和踏板固定的部分叫齿轮,是链条带动两个齿轮转动。

20、 我没有多说什么,但我相信他在物理课上学齿轮的时候会想到这一幕。比如孩子问“鸟为什么飞”,告诉孩子“因为鸟有翅膀”,只是回答了表面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引出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家里养的鸭子也有翅膀。为什么它们不能飞?你不妨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类。慢慢地,你的孩子会发现这与鸟类的翅膀长度和重量有关。事实上,这个话题已经接近空气动力学。此外,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飞行高度和姿势,有些鸟有特殊的技能,如滑翔、悬停、潜水和飞行。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多了解不同的鸟类,让孩子对动物学有个好印象,惊叹创造的神奇。

21、 陪孩子织网吧。

22、 学习往往从有价值的问题开始。我曾经向很多妈妈建议,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之外,不妨做一些规格统一的卡片。没有解答的“为什么”应该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银行存“为什么”,这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经常会问一些非常深刻和核心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23、当然,和孩子一起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我们的耐心和好奇心的考验。孩子的好奇是全方位的,而我们的好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流失,我们更关注“有用的”和“需要的”内容。与孩子相比,我们的好奇心已经严重萎缩。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另外,随着孩子知识面的扩展,如果我们希望与孩子有交集,哪怕部分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也是个技术活儿,这不但需要耐心,还需要毅力。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24、相反,如果我们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敷衍孩子的问题,甚至阻止孩子问“没用的”、考试不考的问题,那么孩子探索的链条便会出现断裂,因此失去学习的灵魂——主动探索的精神。当孩子进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就成了一个被灌输、被填充的知识容器,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很难洞悉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仅仅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不能灵活运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残骸”。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被动、不自觉”,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是否做到了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认真对待了孩子五花八门的“为什么”。没有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注定会成为苦差事。

25、也许你会问,既然书本上都有答案,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结论,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吗?确切地说,这是高效的储存知识的方式。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的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探索的过程会综合运用并提升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相当于让孩子重走了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路径。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课本上那些知识,就算忘了也可以很快查阅到,最关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取学习的能力。这便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26、等出来的契机

27、常常看到一些家长硬生生地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孩子却很排斥。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我们想讲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想学的时候。教育的契机通常是等来的——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当孩子感到好奇的时候,机会便来了。以前文中那个6岁的男孩为例,如果家长心血来潮教他长度单位,会显得很突兀,孩子也会感觉很枯燥。他说“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也许是说着玩,也许他并不懂得1000米有多远。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比如,车再向前走一段,可以问问孩子:“到北京了吗?你能说说1000米有多远吗?”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便可以判断出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说着玩。平时在开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他,1000米大约有多远。

28、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申出一个长度游戏,比如,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1厘米又是多长?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找一把尺子和孩子玩测量长度的游戏,比如,和他一起量桌子有多高、窗户有多宽、走廊有多长,或者30米可以几步走完。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先估计后测量,和孩子一起互相出题互相验证。总之,这个游戏玩过了,孩子对千米、米、分米、厘米都能有概念,也能估算出一些东西的大致长度。这不恰好是数学课上要学的内容吗?我们通过游戏在恰当的时机已经教会了孩子,等孩子再学习的时候便不会有陌生感。如果一个新知识里面包含了孩子熟悉的内容,就特别容易使其产生共鸣。既然孩子提到了北京,不妨拿出地图让孩子找找北京在哪里,看看深圳与北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如果去北京,要经过哪些省份、哪些城市,这也能让孩子间接地了解地理知识。

29、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另外班级授课制虽然高效,却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点。学校当天教授的内容很难与孩子想学的内容相吻合。而家里则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千万不要把家里弄成第二个应试教育的舞台。因此我不主张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也不主张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通过游戏,无须正襟危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知识了。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机,却要花费金钱和时间,依赖兴趣班培训某种单项能力,真是舍近求远。

30、孩子的学习问题是每个家庭都必然要经历面对的,是偷不了懒的事,假如你今天偷懒了,那么早晚有一天会还回来!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