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院(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招生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院(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招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是新一代防护口罩,防护力度好于N95和普通医用口罩。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纳米技术,吸附灭活病毒的效果!
听的高大上,入手一盒。
牛逼,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迎来重大好消息
#考研调剂##考研#考研#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接收2022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报名的公告
这座建筑就是大连化物所,在西岗区一二九街附近。
最爱大连
大连中山路上一处百年老建筑,至今整体保存完好,当年是干啥的?
02:05
【化工历史】102—1945年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华期间于1907年建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长铁路局接管,改名为“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给大连大学,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
1952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
自1949年建所起,大连化物所曾先后分出了三个研究所,即1958年分建的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现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1971年在湖北襄樊组建七机部42所(后改名航天科技集团42所,现名襄樊航天化学动力总公司)。
1961年12月,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划归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为国防科委1616所。
1970年回归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21年2月25日,加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英歌石科学城看起来很美,能否留住化物所的科学家呢?
昨天,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配套道路工程开工仪式,在配套路项目现场举行,拉开了英歌石科学城全面开工建设的帷幕。
整个科学城规划总面积44平方公里,距离市区25公里,比一个中山区都大,下个月,首批研究生将正式进入能源学院学习。
然而有网友透露,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部借口研究生大厦房间紧张要求全体研究生搬离研究生大厦,前往英歌石能源学院居住。
搬迁无可厚非,但绝大多数学生的课题组不在英歌石能源学院而仍在星海园区的化物所,这样势必会造成每天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通勤上。
当初研究生选择大连化物所,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化物所本身所具有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方便的住宿条件。希望化物所的领导能以人为本,妥善解决莘莘学子的实际困难,给这些日后的科学家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大家觉得这件事解决不好能否造成科研人才流失呢?
#大连头条#
【全球最大储能电站完工】
财联社讯,全球最大100MW/400MWh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该电站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首个100MW级大型电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采用大连化物所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预计今年6月完成并网调试,电站储能容量达到400MWh,相当于能存放40万度电。
檀评:大规模储能电站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因为储能电站规模越大,就越灵活,尤其是钒流电池,各方面成本有望比锂电池更低。
想了解更多叶檀老师的观点,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查看完整视频。
大连化物所[综述]CO2催化转化研究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研究员、葛庆杰研究员、位健副研究员团队发表了二氧化碳(CO2)催化转化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CO2催化加氢合成不饱和重质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不饱和重质烃是指含有四个以上碳原子和不饱和碳碳键的烃类化合物,例如α-烯烃、芳烃等,是用途非常广泛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目前不饱和重质烃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其制备工艺往往能耗较高且对环境不友好。为应对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CO2高效催化转化利用已成为近年来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以CO2为碳源与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通过催化加氢合成α-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策略,对于推动能源变革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短碳链化学品,不饱和重质烃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能量密度。因此,CO2加氢合成不饱和重质烃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精准控制C–O键活化和C–C键偶联,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近年来,该领域高效催化剂的研发快速发展。该综述围绕上述过程,全面介绍了CO2加氢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路径合成α-烯烃和芳烃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制备、多活性位点的亲密性效应、催化剂的稳定性与失活、反应机理以及反应器设计等问题,总结了目前不同CO2转化路线的优势和发展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先进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以及下一代CO2加氢技术在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机遇。
孙剑团队一直致力于CO2加氢制备高值化学品和燃料研究,于2017年报道了CO2加氢直接转化制备高品质汽油(Nat. Commun.,2017)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随后,团队延续多功能催化剂设计理念,陆续实现了CO2加氢高效转化制备异构烷烃(ACS Catal.,2018;ACS Catal.,2020)、α-烯烃(ACS Catal.,2020)、芳烃(Appl. Catal. B-Environ.,2021)和高碳醇(Appl. Catal. B-Environ.,2021)等。此外,团队与企业合作,建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合成高品质汽油的工业试验装置,并于2020年11月实现了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该综述以“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Process of CO2 Heterogenous Hydrogenation into High-value Unsaturated Heavy Hydrocarbon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并被编辑邀请作为下一期封面文章予以重点推介。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中科院青促会、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和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来源:大连化物所
文章链接:网页链接
#大连头条#大连化物所——大连的骄傲[撒花][撒花]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一等奖再次产生“双子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双双折桂。
大连化物所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装置又有新成果。两年前我曾介绍过他们关于量子相位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的文章,当时觉得那应该是通向空间量子化的实验路径,意义重大。今天的《SCIENCE》发表了他们的新文章,介绍了电子角动量和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实验证据。大家看不懂没关系,SCIENCE的四个评审高度赞赏了这个工作的意义,称赞这是教科书级的成果。
近两年,中国学者在NATURE,SCIENCE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连年翻番,质量也有很大进步,今天这个工作还有两天前清华关于新型极紫外光源的工作都有很强的原创性,这些消息更加令我振奋。
本文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院(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招生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