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好,今天小花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李恪一块冰引发的血案是什么小说,李恪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唐太宗第三子李

您好,今天小花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李恪一块冰引发的血案是什么小说,李恪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真实历史 他出身高贵,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他文武兼备,具备做帝王的才华;作为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李恪为何威加海内却无缘皇位,命运多舛甚至含冤而终呢?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

2、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三子李恪的母亲最尊。

3、 《旧唐书.太子诸子传》记载:恪母,隋炀帝女也。

4、”《新唐书》中也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5、”从史书的记载看,李恪身上有着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可谓是大唐最尊贵的王子。

6、 李恪不仅身份尊贵,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7、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太宗诸子传》)。

8、《资质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9、”可以说,李恪是唐太宗最出类拔萃的皇子。

10、 因为李恪的英武果断像极了父亲,所以李世民对他格外厚爱。

11、这一点在《旧唐书》.《贞观政要》.《资质通鉴》.《唐鉴》等典籍中记载很多。

12、李世民还有意识地对李恪加以培养教导,并封他为远地潘王,还常常对左右说:“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份,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

13、庶兄弟无危亡忧。

14、”足见倚重之深。

15、 贞观十年二月乙丑日,李世民将其6位儿子在王位之外加封为各洲部督后,将他可信赖的弟弟李亢景和寄予厚望的儿子李恪.李泰留下单独谈话:“.....汝等位到潘王......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欲纵肆情,自陷刑戮。

16、” 虽然如此厚爱,但是李世民并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17、因为按照封建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

18、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蓄...... 这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

19、李承乾8岁即被立为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

20、当着太宗,言必忠孝;返朝回宫,便与群小亵狎。

21、骄奢的他甚至说:“我作天子,当斯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这样的一位储君,怎能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 李承乾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所以深嫉恨受太宗喜爱的璞王李泰。

22、后来,他欲谋杀父王而“抢班夺权”,而璞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勋县。

23、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潘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

24、”(《新唐书.太宗诸子》) 太子被废,而唯一的嫡子九子李治性格怯弱.资质平平,少雄主大略。

25、所以太宗欲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的反对。

26、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27、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他的情感天平仍倾向于他的亲外甥--晋王李治。

28、(《新唐书》记载:“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29、”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帝乃止。

30、故无忌常恶之。

31、”) 对于太宗来说,当时,魏征.杜如晦已死,房玄龄.高士廉疾病缠身.时日不多,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大权在握。

32、一来要将贞观事业发扬光大必须依靠长孙无忌集团,而长孙无忌与李恪素来不合(史载李恪“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遂为豺狼”),定不能悉心辅之;二来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为了大权在握,长孙无忌定会拥立怯弱的亲外甥李治。

33、 所以,立李恪为太子,很可能会在初建不久的大唐朝堂上掀起一场立储的血雨腥风。

34、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恪身上流躺着前隋的血液。

35、 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在当时,虽然可以娶前朝皇室女子为妾(因为她们出身高贵),但是指定她们的子嗣为继承人,还是要深思熟虑的。

36、毕竟,两朝距离太近,心理上对前朝皇室的排斥,统治者对其权位的担心都会阻碍李恪被立。

37、 最终,唐太宗做出了选择--立李治为储君。

38、他的决定,不仅注定了李恪的人生悲剧,也为后世的李氏子孙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39、 李世民死后,李治即位。

40、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后的第一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

41、“永徽中,房遗爱谋反。

42、”因为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与哥哥李恪感情深厚,所以趁此时机,长孙无忌“因隧诛恪”(《新唐书》卷八十),其四子被流放岭南之外。

43、 待续........................ 孙无忌由此扫清了一切障碍,达到了“以绝天下望”的最终目的。

44、而李治却以其最大的勇气,最狂热的迷恋,将武则天接回了宫中,并封之为皇后。

45、他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

46、后来,武则天如法炮制,陷害长孙无忌谋反,诛杀其宗室。

47、李恪死前的诅咒,一一应验!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的经营下,会不会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呢?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太宗的立储选择,仍旧没有避免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历史的长河在此打了个深深的旋涡!。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