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三司三衙制(二府三司)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二府三司三衙制,二府三司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二府: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
2、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3、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4、又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5、 三司: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6、《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
7、”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元丰后废。
8、金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佑时废。
9、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
10、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11、 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12、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13、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
14、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15、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
16、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17、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作为皇帝亲兵的一支,后晋时遂成皇帝亲兵的总称。
18、后周时另设殿前司,扩充其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
19、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
20、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
21、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22、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三支大军。
23、宋孝宗赵眘时,侍卫马军司的队伍移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