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林觉民简介,林觉民简介200字及感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民国历史人物之243,林...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林觉民简介,林觉民简介200字及感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民国历史人物之243,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

中华民国革命先烈,黄花岗72烈士之一。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叔叔.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入庆英大文科学习哲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春,得到赵声、黄兴的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

4月24日夜书写(绝命书)发誓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

4月27日起义,跟随黄兴攻入督署衙门。出来以后与清巡访营相遇,力战爱伤后被捕,从容就义。

林觉民

福州林觉民故居

到底什么样的感情才能称为爱情呢?百余年前,一位胸怀天下的热血青年,用一纸情书为我们作出了完美的解答。这位青年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而他在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书信《与妻书》被誉为“中国第一情书”。——《纸短情长:世间最美的情书》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有个堂兄叫林长民

林长民有个女儿叫林徽因

林徽因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

梁启超和林觉民是好朋友

不难发现

亲情、爱情、友情

把人际关系连成了一个圈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圈子里

一名书生路遇强盗,主动把钱财拿出来,唯独不肯交一张纸,强盗夺过来一看,竟然跪在地上磕头痛哭,口里喊着:“我瞎了狗眼!”这是为什么呢?

书生叫林仲新,他手中的那张纸,是父亲林觉民留给他母亲的遗书,究竟是怎样的一封遗书,能够让穷凶极恶的强盗痛哭流涕,并幡然悔悟呢?

林觉民,1887年出身于福建闽县,父亲林孝颖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林家是一个富贵家庭,从小林觉民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6岁开始上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古文经典。但此时的清朝已经腐朽不堪,林觉民的父亲虽然是个秀才,但是没能谋得职务,只能靠朝廷的奖赏生活。

年幼的林觉民看到父亲的遭遇,对科举考试产生厌烦情绪。虽然每天去读书,但是遇到应试考试,他就不肯动笔。老师告诉林孝颖,这个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知子莫若父,林孝颖知道儿子不肯参加应试,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两人沟通后,林觉民指出科举制度的悲哀和清廷的没落。林孝颖惊呆了,这么小的孩子居然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好选择就是入仕,光耀门楣。但是自己多年苦读,中了秀才,最终还是浑浑噩噩的,未能谋一官半职。

但是,读书人不考试又能做什么呢?在父亲的强烈劝说下,林觉民再一次去参加应试,在试卷上他留下一句话:“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孝颖知道,儿子已经无法走旧的教育之路了,他将其送到了“全闽大学堂”。在这里,林觉民决定去追寻属于这个国家的自由。

不过,父亲的决定扰乱了他的步伐。

这天,父亲告诉他,自己替他定了一门亲事。他想要自由,但是却无法拒绝这旧时的婚姻习俗,只好尊重了父亲的安排。

然而,林觉民却在婚姻中找到了真爱。或许是命中注定,林孝颖给儿子选的儿媳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才女。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和17岁的陈意映成亲了。婚后的二人很幸福,他们在一起的两年,是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两年。

此时的林觉民幸福且彷徨,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寻什么,作为妻子的陈意映很理解他,即使舍不得丈夫离开,但她还是将丈夫送上去日本留学的轮船。

到了日本,林觉民终于找到了出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更是让他找到了方向。就这样,他在日本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

然而,革命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孙中山先生发动过很多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他的行为感动了林觉民,让林觉民坚信,只有走这条路,才能推翻清朝统治,让这个国家的人民获得自由。

1910年11月13日,林觉民刚回到家中,但是他接到命令,要去通知在广州的革命党成员。虽然心中放不下身怀有孕的妻子,为了国家和人民,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觉民坚信,有国才有家。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夫妻俩的最后一次见面。陈意映看着丈夫离开的背影,留下了不舍的泪水。

1911年4月23日,林觉民和同伴们迁入了广州城,打算3天后发动起义。谁知道出现了意外,起义被迫推迟。

林觉民心中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不害怕牺牲,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自己的生命,是他的的宿命,也是他的追求。但他放不下家中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还有幼子和老父。

最后,他用手帕写了一封《与妻书》,还给父亲留了一封书信。他将书信交给了同伴,告诉他们,如果自己死了,就将书信带给妻子和父亲。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起义部队冲进了广州总督府,但是寡不敌众,林觉民被抓住了。72个人都被杀害了,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后来,林觉民的《与妻书》被送到了妻子陈意映的手中,看着丈夫熟悉的字迹,陈意映泪如雨下,很想随着丈夫离开。但是想着肚子里的孩子,她忍住悲痛,随公公躲了起来。

但是因为过于悲伤,孩子早产了。两年之后,陈意映在悲伤中离开了人世。不久之后,他们的大儿子林依新也夭折了,只剩下小儿子林仲新。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可惜,林觉民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因为战争原因,林仲新在逃荒路上遇到了劫匪,身上所有的钱财都给了他们,但是唯独一个小箱子不肯撒手。

他说:“请你们高抬贵手,这是我父亲写给我母亲的遗书。”

劫匪不以为然,用刀砍开了箱子,里面果然有个带字的帕子。当劫匪头子拿起来一看,眼泪留下来了。随即跪倒在地,口里喊着:“我瞎了狗眼!”

后来他将书信叠好,放了回去,还将钱财全部还给林仲新,还派人将他送到目的地。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动了无数人,现在这封信被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馆。

林觉民实现了自己的家国天下,陈意映誓死追随丈夫的步伐,留给我们的是那封流传千古的情书。#人物# #打开眼界#

作者:珩玥妈妈

编辑:凉亦歌

福州人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进士。他曾任浙江知县,送子侄林长民,林觉民,林尹民等赴日留学。林觉民、林尹民在黄花岗起义牺牲后,林孝恂家人为避牵连卖掉福州祖宅随长子林长民移居北京,祖宅买主为冰心祖父谢銮恩。林长民与他第二任妻子何雪媛,1904年6月10日在杭州生下女儿林徽因。

《子庚杂谈汇》《一宅三名人》《林觉民》

一场包办婚姻,却成就了爱情典范,琴瑟夫妻。兜兜转转,两人最终却只能...........  

1911年4月25日,年仅24岁的林觉民拿着遗书嘱托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数日后,林觉民被捕,从容就义,从此与妻子陈意映阴阳两隔。

 

林觉民,生于1887年,福建闽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先烈。林觉民自小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清末秀才,饱读诗书,善作诗词。林孝颖最大的心愿,就是潜心栽培林觉民,让孩子考取功名利禄。

 

林觉民果然没让叔父失望,他生来灵性十足,能力过人。13岁的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出乎众人意料,林觉民只在试卷上写了七个大字:少年不望万户侯。寥寥几语就表达了自己无心仕途,鄙夷科举。

 

在林觉民心里,科举制度腐朽落后,迟早惨遭时代淘汰。林觉民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人人都夸这个孩子将来绝非等闲之辈。

 

两年后,15岁的林觉民考上了全闵大学堂,该学堂以西方思想立本,自由平等观念盛行。他在这里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

 

在校期间,林觉民加入学生爱国组织。和同学一起创办进步期刊,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

 

学富五车的林觉民尤善发表讲演,一回,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听者人人叫好。

 

林觉民一边接受先进思想洗礼,一边遇上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林觉民的结婚对象叫陈意映,陈意映出生于富贵人家,父亲名为陈元凯,官至四品。她自幼喜诗书好吟咏,性情温和,颇有大家闺秀之范。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陈意映成婚。新婚初夜,两人四目相对,心心相印,世间一切皆空,唯有你我。两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情投意合,才子佳人,天造地设。

 

婚后,夫妻两人感情和谐,夏夜昏黄,烛影相伴,陈意映依偎在丈夫身边,听他对西方新思想的高谈阔论,满是崇拜。冬夜斑驳,月光皎白,林觉民牵着妻子的纤纤玉手,听她诉说心底的细语缠绵,目光热切。

 

有一次,觉民对意映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比起自己先离开人间,林觉民更希望妻子先行一步。

意映听罢,有点不开心,觉得觉民是在诅咒她。

 

觉民连忙抱着妻子,解释到:“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原来林觉民觉得妻子身子骨不好,如果自己先离开人世,妻子会承受不了这份悲痛,自己也不舍得让妻子独自承担这份苦楚。所以他希望妻子先走一步,由自己来承担这份凄苦。妻子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她还从未想过过与丈夫分开。

 

林觉民还是先把这份凄苦留给了妻子。1907年,林觉民独自前往日本庆应大学留学,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不管林觉民做了什么决定,妻子一直全力支持他。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林觉民立马从日本回国,积极加入准备。

 

为了不让家里人起疑心,林觉民只是说学校放假,自己陪同学到江浙赏景,顺便回家。

 

那时,陈意映已经怀孕8个月,细微体贴的妻子早已察觉到丈夫这次肯定在干什么大事,她很害怕,但是,她还是选择默默支持丈夫投身于革命事业,舍小家保大家。

 

林觉民深知前路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一切都值得。革命前夕,林觉民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他满心挂念妻子,不禁潸然泪下,起身奋笔写下《与妻书》,表达了自己对陈意映的深沉爱意。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30分,黄兴带领一百多名革命志士,直扑广州总督署,林觉民跟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而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军相遇且开战,林觉民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家人慌忙变卖宅邸搬家。陈意映挺着大肚子狼狈逃命,最后到光禄坊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住下。

 

不久,她收到了革命党人送来的包裹。一打开来看,是觉民写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我现在用此信和你永别,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人世中的人。而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人世。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我平日里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希望这话也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一直伴你左右,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感到忧伤了。

 

信还没读完,陈意映就泪流不止,跪在地上,悲痛欲绝,昏了过去。

 

之后,她一次次想结束生命,随丈夫而去,林觉民的父母万般无奈,一遍又一遍劝说她,腹中尚有觉民骨肉切不可做出傻事。

最终陈意映打消了轻生念头,可她内心的悲痛成了永恒的烙印,如影随形,伴随着每一次的呼吸。两年后,陈意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时年22岁。

#书籍摘录#因此,在赴死前,以“炸弹大王”喻培伦、林徽因堂叔林觉民为代表的敢死队员们纷纷忍痛挥泪,愧疚地留遗书与至亲至爱诀别。尤其是少数已婚人士的代表林觉民,提笔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一封注满爱恋的《与妻书》。这份感天动地的《与妻书》后被收入两岸教科书,其中“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一句,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仍荡气回肠……——《历史深处的民国(共3册)》

【1916年林徽因12岁的罕见照片,穿着醒目的皮鞋】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音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的高官,革命家林觉民的堂兄,大诗人徐志摩是林长民的弟子。生活在这样家庭的林徽因思想开放,16岁就有机会随父亲游历欧洲。这张照片是12岁的林徽因在北京一家照相馆的留影,接受新思潮的林徽思果然与众不同,他一身新潮的衣装,穿着一双崭新的黑皮鞋,在那个时代显得那么的摩登另类。#林徽因#

如今,林觉民的故居内,在翠竹的掩映下,朱门灰瓦,半身塑像的林觉民目光直视远方,而在塑像的下方一一摆满了鲜花,安静的诉说着人们对于这位黄花岗烈士的哀思与怀念。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他成长于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此时恰逢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萌芽期,在见惯了清朝政府的黑暗腐败后,1900年,年仅13岁的他就在科举的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候”七个大字后潇洒的离开了考场,林觉民此举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考官,也表明了在这个少年的内心中对于这个黑暗腐败清朝政府的不满。

1905年,随着林觉民的渐渐长大,国民的苦难,列强的觊觎使得林觉民的心中义愤难平,然而在此时,林觉民的父亲为其订下了一门婚事,原本林觉民是十分的反对封建的婚姻模式,但是为了安抚父亲,他同意与对方见上一面,但是令林觉民没有想到的事,陈意映也同样满腹才情,因此两人一见如故,在交谈中双方情投意合。

1907年,一心报效祖国的林觉民在与陈意映新婚不久后就踏上了前往日本求学的路程,在这里林觉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加入到了同盟会之中,并结识了黄兴等人,在思想上林觉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觉得如果在任由清政府继续统治着中华民族,那么必将整个中华民族推入万丈深渊之中。为了民族的未来,林觉民决定献身革命,为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谋求一个新的未来。

1911年,早已经返回国内为革命事业奔波的林觉民突然返回家中,与家中妻子匆匆以叙后又联系各地的同盟会员准备策划起义事件,并来回奔波,筹集到大量的炸药运往香港后,林觉民也与一众革命战友从福州马尾港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起义。

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就连负责起义的领导人黄兴也已经到达广州时,他们的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起义计划也遭到了破坏,很多革命党的党员纷纷被捕,无奈之下林觉民只能剩下的党员们提前准备起义,在起义动员大会上,林觉民慷慨激昂的做起了一番的演讲,他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是如果能够用我们的死能够唤醒国人的抵抗意志,那么我们的牺牲就是对的”。

演讲完毕的林觉民返回到自己的住宅中,知道此次的起义必定九死一生的他想起远在福州的家人们,此时他的妻子早已经怀孕八个月,在做了一番挣扎后,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两封的诀别信,在给妻子的信件中他说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之中国”,如果是在太平年间,林觉民与妻子定当是一个温情的丈夫与妻子,但是在那峥嵘的岁月中,国破家何在。

准备好所有的后事后,在林觉民的带领下,仅剩的革命党人手拿简陋的武器装备就对广州的总督府发动了攻击,然而林觉民的此事行动早已经被两广的总督李鸣岐所熟知,当革命党人打进总督府的时候,总督府的李鸣岐早已经人走楼空,当他们撤出总督府的时候,正好落入了李鸣岐的圈套之中,在经过一番的激烈交战后,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几天后林觉民被押赴刑场,就义前林觉民坦然自若,慷慨赴死,年仅24岁。

纵观林觉民短暂的一生,在那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年仅24岁的他在面对剥削者的残杀,他慷慨赴死,从此埋骨他乡,或许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领导革命成功,也对不住家中的爱妻以及正在爱妻腹中准备降世的婴儿。

图上是大才女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先生,是北洋司法总长,也是爱国志士为国献身的林觉民的哥哥,民国元年八月毛笔字书写,留言赠送照片给友人[祈祷]“莲伯先生惠存”,这位莲伯先生是谁呢,[心]现在无从考证了[祈祷]

#媒体人周刊#

#冬日生活打卡季# 一提到梁启超,你知不知道他有个特别有名的儿子: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梁思成的妻子是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而林长民的弟弟则是著名革命家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同盟会会员,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祖居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与著名作家冰心故居是同一处。

1911年4月24日(4月27日广州起义)深夜,写下绝笔《与妻书》以及《禀父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俘,从容就义,葬于黄花岗公园烈士墓。牺牲时年仅24岁。

在黄花岗公园,列有墓碑镌刻英名(下图8第一排左数第五个),还开辟有觉民路,以表达世人对林觉民烈士为国为民慷慨赴死的永远缅怀之情。

《与妻书》全文1200多字。表达了对爱妻陈意映的款款深情,以及对祖国的深沉挚爱。他宽慰妻子:“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而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公园已成为4A景区,林觉民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与妻书》,则被收入大陆两岸课本,为后人所熟知铭记。

#律师#

林觉民烈士!

他出身富裕家庭,有深爱的妻子、幼儿,妻子还怀有身孕;

为什么要去“赴死”。

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呢?

“他们福建人,不爱国!”

这是老舍先生在小说《小坡的生日》中借一位广东老板的口说出来的,讽刺他的竞争对手福建老板。

福建也出了写《与妻书》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但总体而言,沿海省份,头脑活络,民族情感淡薄,出了吴啊萍这种做出人神共愤的事情的人。

还有莆田系的商业地图遍布全国,把医学践踏在脚底下,枉顾生命,利欲熏心。

我在福清呆了很长时间,感觉这里的人商业头脑特别发达,不管开不开店,一个月总有几天烧香供神,可能是要把财神留住吧。孩子不会上学不要紧,送到国外打几年工,挣回第一桶金在国内做生意,开美容院、牙科医院,各种男科医院,做海产生意。

我从来没有被人拉黑过,唯一一次是一个福建女生,班长。热衷于各种活动,经常缺课,考前找老师套题。她成绩不大好,可是活动能力很强,给班级还有自己捧回一项项校级、省级荣誉。这种人以后肯定混得特别好。

清末民初林长民书法作品欣赏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福州人。自称苣苳、苣苳子、又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庐主人。清末翰林林孝恂之子,才女林徽因的父亲,烈士林觉民的堂兄。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毕业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15岁的陈意映。新婚当晚,当红盖头掀起那一刻,彼此都怔在那里。林觉民对妻子说:“如果我俩不能一同死去,我希望你比我先死……”

林觉民,林徽因叔父,一封《与妻书》成为他的绝笔。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

陈意映15岁,父亲官至四品,她自幼读书,是位才女,二人可谓是门当户对。

林觉民出生于1887年,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天性聪慧,被父亲赋予厚望,让他长大走科举之路,入仕光宗耀祖。

怎奈,他接受新思想,认为当前的教育腐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改变整个国家民不聊生的没落境况。

此时,一场包办的婚姻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应父母之命,迎娶陈意映为妻。

然而,当他掀开新娘盖头的那一瞬间,四目相对,彼此都怔在那里,这不就是一见钟情吗?瞬间爱上了这位新娘。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他英俊多才,志向高远,有担当有魄力;她知书达礼,娴淑温和,虽是巾帼女儿,有不让须眉的洒脱之气。

陈意映将家中上下打点得非常周到,夫妻二人恩爱有加。

有一次,他对妻子说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可同日死也好难。假如我们不能同日死,我希望有朝一日,你死在我前头……”

陈意映听后,既生气又不解。

林觉民严肃地说:“如果我先死的话,柔弱的你岂能承担起失去我的痛苦?相反,如果你先去,我宁愿独自承受失去你的悲伤。”

陈意映连忙捂住爱人的嘴,深情地投入对方的怀抱……

是啊,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然而,这终究是一种奢望。

婚后次年,他们的儿子林依新诞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如果在和平岁月,他们一定会在这样的岁月静好中相亲相爱,白首偕老。

但是,面对国家民族的重重灾难,林觉民没有陶醉在甜蜜之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充满坎坷和风险的革 命道路。

不到20岁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创办女校,且办得有声有色。

当时,林觉民和妻子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十分幸福。妻子也动员家中姐妹和女眷都来上学。

为了开阔眼界,学习新思想,父亲让他到日本留学。分别之际,他与妻子两人难分难舍,彼此细心叮咛。

留学期间,他常常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的留学生中进行演讲,宣传救国救民的新思想。

1911年回国后,开始策划“黄花岗起义”。

都说小别胜新婚,夫妻俩更是伉俪情深。

但是,陈意映却感到这一次丈夫回来与往常不同。

林觉民每天非常忙碌,准备起义所需物资。

就在他即将赴香港时,陈意映扑倒丈夫怀里一把抱住他哭起来:“无论你要去哪,一定要告诉我,哪怕是刀山火海,我都愿意和你一起。”

听到妻子的央求,他何尝不想永远陪在已有身孕的妻子身边。

他埋藏痛苦,轻轻擦干妻子脸颊的泪痕:“映,别为我担心,为了你,为了你肚里的娇儿,我会很快回来的,等我!”

然而,陈意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丈夫的这一次离开,竟然成了永别。

1911年4月24日晚,林觉民独坐房间,他知道明天已是第十次武装起义,前九次的失败,无数先辈血洒战场,这次恐怕不能活着回来。

他怀着对妻儿和父母的浓浓思念,摊开一张纸,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接着,他又拿出一方白色的手帕,想到对妻子的愧疚、不舍与惦恋,仿佛千言万语集结在心头。

随后拿起笔,字字滴血,句句心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绝笔《与妻书》,这是留给妻子最后的惦念。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挥泪写下两封诀别信后,林觉民将它们托付给友人,若是未捷身先死,则拜托友人将遗书转交给父亲与妻子。

转天,林觉民与130名战友,直奔两广总督府,拉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由于敌众我寡,林觉民虽奋力反击,但仍不幸被捕。

1911年,面对敌人的酷刑,林觉民宁死不屈,慷慨就义,那一年他年仅24岁。

几经辗转,妻子收到此信后:不禁泪奔如潮,悲痛欲绝,看罢爱人的绝笔,她当即昏厥过去……

一个多月后,因悲伤过度,陈意映还是早产,又生下次子林仲新。

然而,失去爱人的陈意映毕竟受到打击太大,她的情绪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最终在林觉民牺牲两年之后,丢下幼小的儿女,撒手西去,年仅22岁。

不幸的是,他们的长子林依新不久也夭折了,只活了8岁。

在天堂,一个三口之家的重新团聚。

【光阴阁】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

《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

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他们对爱人、对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近,喀喇昆仑边防战士陈俊的“与妻书”走红:

“如果我牺牲了,抚恤金给你;

如果我伤残了离婚证给你;

如果我回来了,我把一辈子都给你……”

相对于感动了许多人的、革命党人林觉民的《与妻书》里: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来说,

当代军人陈俊的《与妻书》或许更加质朴、更加实在,但相同的是,不论是当代还是现代,那份对妻子的浓浓的爱意都同样深含其中,令人艳羡,更令人称道……

本文林觉民简介,林觉民简介200字及感想)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