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数码胶卷(数码胶卷相机定时拍照)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也就现在数码相机方便,让他换...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数码胶卷(数码胶卷相机定时拍照)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也就现在数码相机方便,让他换胶卷相机,别说拍30万张,估计都撑不到拍10万张,早就破产了[捂脸]

ALPA 12 SWA和HELVETAR 48的使用感受。

一直想找一种安心,专注的摄影方式,一机一镜,简单,纯粹。

在不断折腾器材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和缩减需求以后,最终选择ALPA 12 SWA机身和ALPA选施耐德HELVETAR 48镜头,搭配数码和胶片后背。这样的搭配既满足了对胶片的不舍,又能够满足安心,专注,简单纯粹摄影的感觉。享受摄影过程的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聊聊适应感受吧:

1. 关于测光:

压箱底的阳光16法则,绝对是需要掏出来复习复习的,感觉预估不准确的话,手机测光APP也很方便。但是数码还好,拍完可以看一下,不行就再来。胶片总觉得心里没底,尤其是反转片,所以需不需要随身带测光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 关于对焦:

机身镜头没有对焦联动。所以每张照片有没有对焦/有没有合焦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步骤。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个人感觉,2米以外估焦没有难度,景深能够保证焦点清晰度。2米以内想准确对焦,需要用测距仪。如果需要精确对焦的话,一定要上架用对焦屏和实时取景,所以alpa的机身搭配4150才是终极答案(我只能以后再慢慢升级了)。

3. 关于手持拍摄:

在用ALPA HELVETAR 48和飞思IQ160,有依托手持拍摄时,个人经验快门速度最低1/15,但不能保证每张都清晰,所以快门得尽量1/30及以上。胶片在相同条件下1/8可以接受的。因为我用的是ccd后背,ISO感人,所以尽量上架,但如果ISO够高,手持拍摄才是swa的特长,又回到了4150才是终极答案。。。。。

4. 关于取景:

在取景器看是一个,畸变严重的超广视角。但看习惯了也挺舒服的,不会特别的感觉,取景器亮度非常好,确实感觉比实际用眼睛直接看还要亮一点点。但怎么看取景线框是挺有技巧。

首先,原厂蒙片的线框也是不完全准确的。原厂的5440和69的48mm镜头的线框。用5440线框和数码照片做过对比,实际拍摄范围会比取景框大一圈。胶片没有做过对比,但感觉是相差不是很大,比较接近。

其次,因为线框蒙片是放在取景器前端的,取景器又比较长,如果取景时,眼睛要和取景器光轴不同心,取景会有比较大的误差。也就是说用取景器取景的时候,要尽量把眼睛放在取景器的中间。眼睛上下左右移动的时候,看到的线框内的取景范围也会跟着有很明显变化。这也可能是线框小的原因。无论眼睛怎么移动,线框里的内容都能拍到。

第三,视差,旁轴通病,1米以内取景基本靠猜。1米到2米5线框可以参考。 2米5以上不用太纠结。但无论怎样用取景器构图都不能做到精确构图,所以又回到了之前说的4150才是终极答案,实时取景精确构图。再有就是取景器是有畸变的,只能看大概,所以这时候视角大小就没那么重要了,透视也看不出来了,反而解脱了。

第四,取景器里能看到水平仪,光圈,快门,焦距很方便。但是由于取景器/机身的加工误差,取景蒙片的水平线可能有微小误差。也就是说,有可能取景器的水平线看起来水平的时候,拍出来的照片会有点歪。但非常轻微。

4. 关于无限远合焦:

镜头桶,机身,接板,后背接口加工的再精确都会有加工误差,所以会出现镜头像平面和CDD平面不能完全重合,需要在接板里加垫片调整,这是个细致活,需要反复的实验拍摄,看照片,比较,最终找到无限远成像最清晰的垫片组合。这里说一下,个人感觉,副厂的接板和原厂的差别微乎其微,所以没有原厂情节,可以选副厂。

5. 关于拍摄题材。

风光/建筑无敌,扫街/纪实/人文,在保证安全快门,估焦得过关的前提下手持拍摄才是也是非常顺手的。需要所谓的“用相机去寻找脑海里的那张照片”。抓拍不好抓,但“等拍”还是非常容易的。预判很关键。

6. 关于镜头

施耐德还是罗敦斯德,只要是数码头的都不会让你失望,施耐德厚重和罗敦斯德淡雅,施耐德像场大,罗敦斯德锐度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一帮镜头里,认为相对最不好的48喂饱4150也没什么压力,所以我个人感觉不用。

7. 关于移轴:

所有技术相机的精髓,只能说SWA不在精髓范围内,只能向上移轴,镜头和后背调换等于向下移轴,但不接片,只作为透视调整,对我而言很够用了。

最后,经过小半年的使用,现在拍照基本只用SWA了,已经习惯了这种简单,纯粹的摄影方式,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式,剩下的就是怎么能拍好了。。。。

本文数码胶卷(数码胶卷相机定时拍照)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