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教研小论文 小版块大统筹 —谈谈练习中“读读背背”与文本教材的融合
来源:
2021-07-24 17:43:44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前两天,给组内小姑娘说课,正好说到了第八课《小鹰学飞》。我先是和她分析了文本,然后告诉她,翻到练习四里的读读背背,看那里涉及的四个成语,正好可以和这一课有效融合。姑娘看了看后,惊讶地说:“原来,课还可以这样讲啊。”我笑了笑:“何止这个,看读读背背中两句名言,正好对照两篇寓言故事,通过孩子们自己用语言总结道理后,用书上的道理融入总结中去,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不知不觉也就记住了读读背背中的内容,并且能够理解其含义了。”
她很专注地听着,我又给她举了几个其他例子。
事实上,教材只是提供给你主要内容,如何把内容联系起来,不仅仅是有教材中篇的意识,还要有单元意识和整册意识。唯有把教材钻研透彻,才能把内容为你所用,而不是让你被教材所奴役,毕竟教材是死的,而教师是灵活的,教材内容不代表全部的教学内容,而教材顺序更无法代表就是老师按部就班所教授的顺序了。
我就从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苏教版中“读读背背”为例说起吧。在进行教材研究时,我就为这八个单元的“读读背背”根据与单元内容是否完全相符进行了统筹安排。
一、用在单元前。
像第一单元“读读背背”中的秋的成语和秋的歌谣我就放在了一开学,孩子们刚刚进入学校,正好要从夏季转入秋季,就从读读背背开始认知身边的秋天,于是,还未开始学识字与课文,练习就已经先行了。孩子们晨诵时读着琅琅上口的歌谣,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景,然后再转向词串1“江南的秋天”领悟下不同地方秋天的自然风光。而这种融合,让孩子很容易就投入到秋的情境中去。
练习五的“读读背背”和这个类似,自然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感受冬天。因此,能为单元内容做铺垫的,这样设计更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用在单元中。
有的“读读背背”中的内容和单元某课文联系很紧密,比如和同组小姑娘所谈到的练习四,它和《小鹰学飞》、《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可以完全融合,而练习六中的四个成语也适合于《梅兰芳学艺》,让孩子们在学完文本后进行提升时,就可以拓展龟兔赛跑的故事和这四个成语,从而达到情感目标,也是对文本的升华。
类似的还有练习七中的成语和古诗《青松》,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这样的编排方式,在其他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经常涉及。目的就是为了某篇文本的升华。
三、放独立时间,自成一块。
还有一些读读背背的设置和所在单元联系不很紧密,却可以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进行情境性学习,从而达到理解成语和小诗歌的目的。
就以练习三中四个联系最不够紧密的成语为例吧!
“风吹草动”,出现这个成语时,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先静息。然后喊一个孩子去门外关窗户。结果不时就有孩子直起脑袋看,我趁他们注意力不在我这边,就在黑板上写上了这个成语。等孩子关完窗户后,我指着黑板,笑嘻嘻地对他们说:“刚才张宇航去关窗户了,我们班的孩子啊,一听见风吹草动,就忍不住抬起头往窗户那边看。”
孩子们听了,先是笑了,还没笑完,我就让他们猜猜“风吹草动”什么意思,孩子经过踊跃发言,最后明白了原来风吹草动就是指小小的动静啊。
然后再给他们拓展到应用到其他地方。又接着话题:“如果老师看到你们为这么点小动静就如此,勃然大怒,整个班级乌云压顶,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突然话锋一转,笑道:“这时,一个同学精彩的发言让老师转怒为笑,一场暴风雨就这样过去了,教室里转到了雨过天晴的气象中,气氛瞬间活跃多了。”
然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成语“雨过天晴”,聪明的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这个雨是指老师发怒时的暴风骤雨哦,而晴就是指活跃的气氛了。看来成语还真有许多妙用呢。
……
我平时就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孩子们不仅仅明白了成语的本意,而且知道了怎么应用成语,这就是完全独立于单元外的“读读背背”的处理方式。
除了和单元有关的那五个练习,其他三个都属于此类。
这样设置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能够借助孩子已有的知识,就把它和单元内容融合,不能的话,就把这些内容带入生活中去,让孩子也能充分的理解。
所以,所有的设置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服务,从学情出发,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