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论文重视文体与淡化文体


语文教学中,一直很重视文体的教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划分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另一方面是根据文学体裁划分的文体,小说、诗歌、散文、喜剧。或许现在又有了新的文章样式,未曾归类也不一定。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文体的教学确实很重要。说来惭愧,进入工作室后才从师傅处获得类文教学的概念,华东之行,又在郑桂华老师处获得阅读策略的概念,我颇为欣喜,因为眼界得到拓宽和提升。实际上,无论是类文还是阅读策略,都是强调要在教学中突出文体的特征,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个观念,实际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理念,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心之一,重视类文特征,授予阅读策略,无疑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重视文体教学,不仅能在阅读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写作,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者规范的议论文,是中高考的统一要求。中高考写作要求中往往有一条“文体不限”,但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求文体。

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文体的特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散文泾渭分明,秋毫无犯。

先说我们教学说明文时,突出的是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对象、顺序、方法、结构、语言。五个知识点,毫无疑问,绝对是说明文最突出的文体特征。于是我们在教学中,细细梳理和分析,说明对象一般出现于标题、开头,少部分在结尾;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包括在时间顺序中的程序说明顺序和逻辑顺序中的从主到次、从因到果、从现象到本质等等;说明方法很精彩,九种说明方法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答题的格式不仅细细讲解,还可以归纳出公式让学生背诵填空;语言只讲准确性就够了,但是答题格式最精华:先表态,然后解释加点字的大概意思,再代入文中结合具体内容说具体的作用,然后比较替换或删除前后表达效果的变化,最后一定要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些可谓是一代代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精华凝聚。说明文被细分到这一地步,绝对是一种极致。

但极致并非教学的追求,孔子云:“过犹不及”。我们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的说明文知识点,仔细琢磨,实际上是考试的要求,并不是文章的本质特征。推测:某权威考试把以上几点比较突出的说明文文体特征作为考点,并得以延续,于是应试导向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教学局限于这几个点之后,反过来形成全体教师的思维定式,又影响到后续考试的命题。久而久之,说明文似乎只有这么些点了。

在这样的思维下,教学到部分篇目时候就会感到有些尴尬,特别是苏教版的初中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很多单元并没有明确的按照文体来编排。在教学时总觉得有所欠缺。例如《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松树金龟子》包括《国宝——大熊猫》以至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样的文章(几乎不能叫做说明文了),里面的大段文学色彩浓重的描写,各种拟人比喻的使用,与我们所讲的说明文是格格不入的。一般情况下,往往挑出其中的说明文知识点讲完,剩下来的就统统归结为增添文章的生动性。

诚然,生动性确实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但是为什么有生动性,怎样才是生动的?为什么准确性讲那么多,生动性只是一带而过?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只为了应试而开展教学。眼中只见考试,目中只有考点,其余的就被忽视了。

从表达方式这个概念来说,表达的方式,是根据人们说话表达的内容,归纳出的五种方式,并非是先规定好了有五种方式,然后据此表达。况且人类表达丰富多样,五种是否能够涵盖全面还不一定。当然一般来说,我有表达的需要,自然会使用到其中一种。但是任何表达,总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综合的,杂糅的。以前人教版的教材里有一个单元,专门编排了一组文章,叫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说句题外话,从知识概念的体系来说,人教版远胜苏教版。

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个意思,可以使叙述一件事,为了感染读者,加入描写、抒情和议论;可以说明一个事物的特征,为了吸引读者,可以加入记叙、描写、议论等等;可以发表一个观点,为了说服读者接受,可以加入叙事、抒情和描写,也可以使用说明。也就是说,文章写出来总是要给人读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的阅读,让作者的意图传播的更广泛,我们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