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语文教研论文 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2021-08-04 10:12:12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优秀论文 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宾阳县露圩镇中心学校周志芳
【内容摘要】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工具。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特征和培养入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感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说: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他还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特征和培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朗读,感悟语言魅力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的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有直觉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如教学《凡卡》这一课时,我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凡卡挨打的原因时,重读“摇摇篮”、“睡着”;读凡卡被打时,重读“揪”、“拖”、“皮带”,之后稍作停顿,朗读随之改为低声、放慢速度;读“揍了我一顿”,要能表现出凡卡那泣不成声的控诉。之后,我不再作繁沉的讲析,而是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又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是采用以下三步指导学生诵读“‘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这个句子的 ,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第一步:初步试读,引发情感。从学生的表现看,这一步学生的认识、诵读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对此,我采取了第二步教学:渲染气氛,诱发情感。我是这样渲染气氛的: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都是那光着头、赤着脚,在大年夜有家不能回的可怜的小女孩啊,我们寒冷,我们饥饿,我们孤独。啊!奶奶来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疼我们的奶奶来了,让我们向奶奶哭诉吧!”第三步:感情诵读,抒发情感。师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这种引人入胜、引人入境的诵读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情,课堂上学生读得声泪倶下。纵观这三步的诵读指导,每一步都有一定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较高的层次。这说明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披文入情”,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共鸣效果,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想象,提升情感体验
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学中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仅是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过程,更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过程。语文不同于雕塑,不同于刺绣,也不同于盆景,还不同于书法。课文使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是摸不着的,我们只有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才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刚开始,学生并不会想象,我们应把书上描写的内容直观地再现出来,这可以借助图片、幻灯、电视等多种媒体呈现,也可以用粉笔画出来,帮助学生完成用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一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己就能想象出课文所描写的形象来。
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第一、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果我们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感知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此时,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将诗人描写的雄伟壮观的图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意,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再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进而形成连续的画面,使“月下刺猹”、“初见闰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内容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再现鲁迅先生文章中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提升情感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